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所“三大史诗”讲坛举行首场活动 让《格萨尔》史诗焕发新的荣光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2-10-25  作者:记者 高莹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高莹)10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举办“三大史诗”讲坛首场活动,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丹珠昂奔应邀作题为“关于《格萨尔》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

 

  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丹珠昂奔作学术报告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丹珠昂奔指出,当前的《格萨尔》研究中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只有准确把握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格萨尔》,进而推动格萨尔学学科体系建设,提升在该学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一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争。史诗是文学作品,不是史学著作。史学要求科学合理、论证严密,而文学必须经过艺术塑造。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史诗研究就会进入死胡同、牛角尖。二是对活态史诗跨年代、跨地域传唱形成的驳杂现象的理解、分析问题。《格萨尔》的形成、传唱历经20多个世纪,经过了无数地域文化的涤荡冲刷。如果脱离其存在发展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特定环境等实际,相关研究就无法深入开展。套用任何一类有关史诗的理论和方法或许都解决不了《格萨尔》的具体问题,建立格萨尔学学科体系的要义也在于此。三是现代观念与史诗既有思想的冲突问题。现代性的认识解释是我们理解史诗现代意义和作用的重要方面,但纯粹以现代理念观照史诗同样容易进入研究误区。四是对史诗价值单一性、简单化理解、认识和评价的问题。《格萨尔》之所以被称为藏民族的百科全书或古代文化的历史长卷,是因为它体现的价值是多领域、多层次、多范畴的。实际上,史诗在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军事学、哲学等诸多学科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其对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滋养是全方位的,只从一个角度、一个学科来评价和认识一部史诗显然不够。

  丹珠昂奔详细阐释了《格萨尔》在空间、时间、内涵、价值等方面的定位。在空间层面,青藏高原既是自然空间也是人文空间,其高海拔文明是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的故乡在青藏高原,有关《格萨尔》的诸多问题也只有在青藏高原上才能找到答案。在时间层面,《格萨尔》经过了产生期、发展期、膨胀期、衰落期四个时期,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确定史诗产生的时间。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格萨尔》诞生于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建立的特定阶段——英雄时代,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度和经济前提是其诞生的基本条件。在内涵层面,牧业文明、草原文化和部落战争是《格萨尔》产生的土壤和基础,也是其基本内容。研究者只有深入了解青藏高原历史上形成的牧业文明、草原文化、部落社会形态,进入具体的场景,才能深刻体味《格萨尔》的独特风韵和价值。在价值层面,《格萨尔》以史诗的形式贯穿历史,蕴含着方方面面的藏文化知识,尤其是关于藏族部落社会和牧业文明的信息,这在世界文明体系中也是罕见的。《格萨尔》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财富,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彰显《格萨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丹珠昂奔最后谈到,在目前有关《格萨尔》的各项工作之中,抢救保护仍是重中之重。城市化的加速和大众审美模式的转变对格萨尔文化的存续、传承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必须加快对《格萨尔》说唱艺人、不同类型资料的抢救、保护和研究。丹珠昂奔强调,《格萨尔》研究要重视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突出学科意识,进行系统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人才培养,如此才能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让这部伟大史诗焕发新的荣光。
  民文所党委书记丁国旗在书面致辞中表示,民文所是国内外“三大史诗”研究的学术重镇,此次举办的“三大史诗”讲坛为该所“中国‘三大史诗’这十年”系列学术活动的首场。该系列学术活动是民文所党委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大史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旨在盘点、评估和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三大史诗”保护、传承与研究事业的丰硕成果,讲好“三大史诗”中国故事。

 

  民文所纪委书记兼副所长斯钦巴图主持活动,副所长王瑾瑜出席活动。民文所全体科研人员以及国内多个研究机构、高校的300余名学者和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活动。


线下会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年10月15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