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31  作者:《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 目录 ★    

   

  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考屑 

  胡蓉 杨富学 5 

  容美土司田氏家班搬演《桃花扇》考论 

  王亚楠 15 

  孝文帝与北魏后期多民族文学的繁荣 

  柏俊才 24 

  明清小说的蒙古演绎——论胡仁乌力格尔的创编 

  冯文开 35 

  《滇南诗略》中对白族诗人评点的特征及价值 

  李锋 50 

  民间故事讲述的话语互动序列与合作叙事——以亲子间两次听讲《包公行医》为例 

  祝秀丽 60 

  讲唱者的记忆术与隐性讲述策略——以何钧佑长篇叙事程式的分析为例 

  詹娜 73 

  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之恶神“耶鲁里”探析 

  汪立珍 80 

  “古今之争”中的荷马问题——以维柯的《新科学》为中心 

  黄群 86 

  论口头诗学对传统文学理论的超越 

  意娜 95 

  壮族布洛陀史诗格律探究 

  李斯颖 104 

  傣族民间叙事诗《召树屯》的整理出版与改编 

  张自春 114 

  从《山重水复》的音响之美看壮文文学的审美价值 

  周飞伶 127 

  当代藏族汉语诗歌之边界性考察——以多康地区诗人为例 

  祁发慧 140 

  历史视域下的伦理感怀与人文意识——叶广芩写作的多维度观照 

  潘超青 155 

  金勋文学的互文性研究——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本的关联性 

  张春植 164 

  个体记忆与时代情怀的交融——读丹增散文集《小沙弥》 

  包明德 172 

 本期内容盘点 ★

    

  

   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考屑 

  胡蓉 杨富学 

    

  内容提要:元代畏兀儿人大批入居中原,涌现出一批双语作家,诸如巙巙、安藏、必兰纳识里、迦鲁纳答思等,都兼用双语或汉、回鹘、蒙古、藏、梵等多种语言文字,不仅利用这些语言从事各种典籍,尤其是佛经的翻译,而且能够运用畏兀儿语和汉语进行创作,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元代蒙古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蒙古贵族需要借助畏兀儿文士的媒介作用与藏传佛教高僧沟通。这些畏兀儿文士精通佛教,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又兼善多种语言。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为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双语作家蒙古 畏兀儿 藏传佛教 

  作者简介:胡蓉,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邢台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杨富学,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容美土司田氏家班搬演《桃花扇》考论 

  王亚楠 

    

  内容提要: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名作《桃花扇》在康熙年间曾流传至西南边地的土家族聚居区,并被土司田氏的家班在容美境内的多个地点多次搬演。容美土司田舜年和田昞如父子均喜爱戏曲,两人各有家班一部。基本可以确定,在容美搬演《桃花扇》的是田舜年的家班。《桃花扇》流传容美并得到搬演,一方面因为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喜爱戏曲的田舜年不免趋时逐新;另一方面也与田氏家族历史影响有关。 

  关键词:容美土司 田氏 家班 搬演《桃花扇》 

  作者简介:王亚楠,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孝文帝与北魏后期多民族文学的繁荣 

  柏俊才 

    

  内容提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在拓跋鲜卑贵族中形成了学习汉族文化、热衷文学创作的新风尚。孝文帝元宏好读书、喜创作,以帝王之尊组织文学活动,推动文学的发展。孝文帝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有承继汉魏文风的倾向。在孝文帝榜样力量的带动下,鲜卑民族和汉民族文人挥翰泼墨,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促进了北魏后期多民族文学的繁荣。特别是谢氏、陈留长公主和胡充华三位女诗人,她们的文学成就是民族文学融合的典范,是北魏后期文学繁荣的标志。 

  关键词:孝文帝 北魏 多民族文学 

  作者简介:柏俊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明清小说的蒙古演绎 

  ———论胡仁乌力格尔的创编 

  冯文开 

    

  内容提要: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民间艺人在接受和吸收明清小说的基础上使用四胡伴奏以蒙古语说唱的一种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口头艺术形式,它与明清小说在题材上有着诸多重合交汇。这里从胡仁乌力格尔具体作品出发,探讨胡仁乌力格尔对明清小说创编的方式,并从蒙古族民间叙事技艺的运用和蒙古族的审美情趣植入两个方面分析胡仁乌力格尔在对明清小说创编过程中所彰显的蒙古化特征。 

  关键词:胡仁乌力格尔 明清小说 创编 蒙古化 

  作者简介:冯文开,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滇南诗略》中对白族诗人评点的特征及价值 

  李锋 

    

  内容提要:《滇南诗略》中对白族诗人评点的特征包括:评点人物呈现出评点客体全面化、评点主体多元化的特征;评点方法上采取“纵横比较”,展现了白族对汉诗的全面接受;评点倾向上以“宗唐”为主、兼采各派。这些评点的价值在于:极大充实了白族的文学批评文献,丰富了对白族文学史的观察角度;揭示了不同民族批评家和诗人运用同一“文学话语”进行交流的史实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滇南诗略》 白族诗人 评点 特征 价值 

  作者简介:李锋,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民间故事讲述的话语互动序列与合作叙事 

  ———以亲子间两次听讲《包公行医》为例 

  祝秀丽 

    

  内容提要:选取实验式田野中笔者和小儿子两次讲、听《包公行医》故事的录音为样本,运用会话与行为视角分析故事讲述中四类话语互动序列及其特点,阐释听讲双方合作叙事的话语贡献以及“对话体的”叙述形式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故事讲述 话语互动序列 合作叙事 田野研究 

  作者简介:祝秀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 

  讲唱者的记忆术与隐性讲述策略 

  ———以何钧佑长篇叙事程式的分析为例 

  詹娜 

    

  内容提要:程式是口头传统的创作技巧与思维机制。从口头传统的创作及表演实践来看,程式是讲述人惯用的记忆手段;从口头传统的叙事情节和文本主题来看,程式又是讲述人无意识呈现的一种隐性讲述策略。这两种手段和策略的应用,使程式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实用功能与谋化价值。 

  关键词:程式 记忆术 讲述策略 何钧佑长篇叙事 谋化价值 

  作者简介詹娜,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 

 

 

  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之恶神“耶鲁里”探析 

  汪立珍(满族) 

    

  内容提要:耶鲁里是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重要的神灵角色,它不仅形象荒诞诡异,性别难辨,品性凶恶;而且还精通战术,从出生到死亡,与创世三女神阿布卡赫赫、巴纳姆赫赫、卧勒多赫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挑起了数百位神灵参战的天宫大战。文章着重探析恶神耶鲁里与创世三女神的关系,以及它在天宫大战中的作用和命运。 

   关键词:《天宫大战》耶鲁里 创世三女神 善恶观念 

  作者简介汪立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 

 

 

  “古今之争”中的荷马问题 

  ———以维柯的《新科学》为中心 

  黄群 

    

  内容提要:伴随着西方新科学与新理性哲学的发展,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欧洲爆发了一场跨世纪的大论争——史称“古今之争”,这场堪称西方近代观念史上的标志性文化事件恰好处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有着极其深远的思想史意义。论争围绕着荷马问题,进而是古今知识孰优的问题使得欧洲的知识人分裂成“崇古派”与“崇今派”两大阵营。在这场几乎撼动了整个欧洲知识界的大论争中,表面是如何评价荷马的问题,而本质则是近代新科学知识与古典知识的尖锐对立。文章通过考察“古今之争”中的维柯如何借荷马问题调和两大阵营的分歧,重启荷马问题与现代性内在关系的思考,以期返观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中的“古今之争”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传统的现代处境。 

  关键词:维柯 《新科学》 荷马问题 古今之争 史诗传统 

  作者简介:黄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论口头诗学对传统文学理论的超越 

  意娜(藏族) 

    

  内容提要:口头诗学在半个世纪前诞生,二十余年前经由朝戈金等学者译介到国内。自口头诗学诞生以来,其边界不断扩张,在理论、田野和介质上都突破了最初的外延,加入到世纪之交大文学理论越界、扩容、去界域的趋势中。口头诗学的建构本身就是多种范式共生、多元形态的对话,它在历史形成的范式基础上预留了新形式的可能性,并且由“间性”场域实现其多样性特征。这一理论的出现,代表了上个世纪中叶民间文艺学领域对于西方美学与批评中的“文本中心论”之呼应与反叛,实现了对传统书面文学理论的超越。 

    

  关键词:口头诗学 边界 转向 文学理论 

  作者简介:意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壮族布洛陀史诗格律探究 

  李斯颖(壮族) 

    

  内容提要:脚腰韵格律深植于壮族布洛陀史诗传统,是程式构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侗台语族群口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脚腰韵格律或源自于侗台语言无声调时期歌谣的“半逗律”。在脚腰韵格律下,壮族布洛陀史诗的创编展示出个体与族群认知的深度,是偶然之必然。 

  关键词:布洛陀史诗 侗台语族群 脚腰韵 认知 

  作者简介:李斯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傣族民间叙事诗《召树屯》的整理出版与改编 

  张自春 

    

  内容提要:《召树屯》是傣族民间叙事长诗,20 世纪50 年代,它由陈贵培、刘绮、王松等人搜集、翻译并整理出版,其后经历了多种版本的出版与改编。作为一部混杂着宗教色彩、民族特色、民间气质和诗歌样式的文学作品,《召树屯》的流传不仅涉及民间文学的传承问题,还与时代、文学传播媒介的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召树屯》 改编 意识形态 商业取向 

  作者简介:张自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从《山重水复》的音响之美看壮文文学的审美价值 

  周飞伶(壮族) 

    

  内容提要:相较于汉文版《那里的生活》,壮语读者在壮文小说《山重水复》里听到了聚集生命体验与文化细节的音响之美,感受到了汉文书写所没有的清响、灵动、自信与从容,有着一种无以言表的生命觉醒与焕发,这正是壮文文学的审美价值。此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为“语言衍射下具有寻根意味的意境之美”,“具有乌托邦意味的自足自证语言空间之美”和“虚空与细腻同在的声韵留白之美”。 

  关键词:《山重水复》 壮文文学 语言衍射 自足自证 声韵留白 

  作者简介:周飞伶,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当代藏族汉语诗歌之边界性考察 

  ———以多康地区诗人为例 

  祁发慧(藏族)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分析主题和意象的使用、安多和康巴两个诗歌群体的形成两个方面的内容,考察多康地区的藏族诗人如何用诗歌的形式来完成族裔共同体的建构和想象,如何借诗歌的抒情话语完成现代性语境中的自我建设,从而考察作为藏区边界地带的多康地区在当代藏族汉语诗歌批评及研究中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藏族汉语诗歌 多康地区 边界性 

  作者简介:祁发慧,河南大学文学院2014 级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历史视域下的伦理感怀与人文意识 

  ——叶广芩写作的多维度观照 

  潘超青 

    

  内容提要: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叶广芩文集》九卷本,全景式地展现了叶广芩的创作实绩。叶广芩的创作题材跨度大,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城乡、人与自然等很多题材都被纳入其中。纵观其创作,始终基于弱者的立场,无论表现什么样的内容,总有一个关于是与非、善与恶的价值判断隐伏其中,体现出感怀弱者处境的伦理视角;当贴近对象时又会转换视角,去发现困境中的坚韧,卑微中的伟大,赋予弱者更多尊严和精神力量,体现出温情优雅的人文视角;这两种视角都基于更为宏阔的历史视域,反映在把握弱者的处境、思考被遮蔽和扭曲的历史时始终保持着理性、反省的力量。三种视角交错使用,在作品中形成了对现实感怀又反思、对历史疏离又贴近的复杂情绪,增强了叙事张力,共同构建出其作品的丰厚内涵,也标识出叶广芩在当代写作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叶广芩文集》 历史视域 伦理感怀 人文意识 

  作者简介:潘超青,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 

 

 

  金勋文学的互文性研究 

  ——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本的关联性 

  张春植(朝鲜族) 

    

  内容提要:金勋是朝鲜族第四代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活跃于20 世纪80年代,90 年代沉寂了一段时间,新世纪前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创作周期,成果颇丰。他的作品以时代感强烈的中短篇小说为主,但是其戏剧和电影、电视叙事也极富特点。金勋的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小说创作为主,同时参与戏剧、电影电视剧本创作,而在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本之间呈现叙事上的相关性,不少作品在题材和主题上还呈现出几个关系非常紧密的作品群,从而文学创作的互文性研究便成为可能。金勋文学的互文性,通过对同一题材的不同体裁创作,达到将文学效率最大化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文学主题。 

  关键词:金勋 互文性 朝鲜族文学 知青 新时期 

  作者简介:张春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个体记忆与时代情怀的交融 

  ——读丹增散文集《小沙弥》 

  包明德(蒙古族) 

    

  内容提要:藏族作家丹增的精神开拓与写作历程伴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进步而成长,他的作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新著《小沙弥》便是这个过程的生动展示。《小沙弥》带有自传色彩,在个体记忆与时代情怀的交融中,艺术地再现了小沙弥的成长经历,折射了西藏历史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小沙弥》 个体记忆 时代情怀 

  作者简介:包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作家。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