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对话——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开幕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7-17  作者:民文

  7月17日,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承办,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青海省文联、青海省民俗学会协办的“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美、英、德、法、俄罗斯、波黑、亚美尼亚、马里等国及国内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开幕式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教授主持。

  本次学术论坛旨在通过与国际“格萨尔”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促进我国《格萨尔》与世界各各民族史诗之间的对话,以探溯源远流长的史诗文化,着力推进世界各民族史诗文化的比较研究,不断推动“格萨尔”研究的深入发展。与会专家将通过主旨报告、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就“格萨尔”研究相关议题进行广泛探讨。

  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在致辞中对《格萨尔》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格萨尔》不仅仅是一座史诗的高峰、文学的丰碑,也不仅仅是一首历史的诗歌,它具有某种超越时空、国家和民族界限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乐观和自信,也会让每个家园一如既往地幸福和安宁。他强调,如何在大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凸显我们的文化传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并指出《格萨尔》研究要实现五个转向:即从对过去的史诗的关注转向对当下的史诗的关注;从对史诗文本的关注转向对史诗语境的关注;从对普遍性的寻求转向民族志研究;从对集体性的关注转向对个人(特别是有创造性的艺人)的关注;从对静态的事项的关注转向对动态的实际表演和交流过程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在致辞表示,史诗学术研讨,对推进我国史诗学的学科发展,加强不同文化之间彼此的理解、对话与交流,乃至对于倡导文化多样性,都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她指出,中国少数民族的口头史诗蕴藏丰富,型类多样,分布广阔,源远流长。这些口头史诗,不仅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中国的史诗研究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史诗学研究。尤其是在最近10多年来,加强了与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史诗学研究的对话和交流,并注重参与国际对话、借鉴国际同行经验。今天的中国史诗学,形成了既有丰富田野经验,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研究队伍,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以多种文字出版的史诗文本,涌现出一批有见地、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并渐次形成了带有一定学派特点的中国史诗学体系。

  “‘格萨尔学’已成为国际藏学研究和国际史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介绍,本次学术论坛具有学术层次高、国际代表性和交流交融性强的特点,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际上关于“格萨尔学”研究的顶尖专家学者,涵盖美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芬兰、波黑、亚美尼亚、马里以及我国11个国家。近些年,我国国内在史诗的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卓著。举办本次学术论坛,就是依托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推动我国史诗研究与世界史诗平等对话,促进我国史诗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提升我国史诗研究的话语权。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教授强调,“《格萨尔》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篇幅最恢弘的活态史诗,既是青藏高原的民族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学艺术中的精品、世界英雄史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只有把她放到世界史诗的大语境中对话交流,才能准确把握她在世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才能真正领悟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才能真正提升对她的研究层次。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积极策划主办这一论坛,旨在地方民族文化与世界史诗文化的对话,推进文化名省的建设。”

  被誉为“东方伊利亚特”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约有百余部50万行,记录了藏族英雄格萨尔一生的业绩和功勋,流传于中国藏族、蒙古族、土族、纳西族等地区。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生活、民族历史、经济文化、阶级关系、民族交往、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