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院B类课题“胡仁·乌力格尔田野研究”近日结项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2-02  作者:斯钦巴图

课题名称:乌力格尔田野研究
课题负责人:斯钦巴图
课题组成员:旦布尔加甫、纳钦、孟根娜布其
立项时间:2004年
完成时间:2006年12月

完成的课题成果:
一、乌力格尔演唱录音资料
二、乌力格尔演唱录像资料
三、乌力格尔表演图像资料
四、艺人访谈资料
五、艺人问卷调查
六、课题组成员田野纪录
七、课题组成员田野调查报告

    本课题主要是抢救性的课题。其主要任务是将艺人演唱还原于其文化生态和语境当中,在真正活态演唱环境里跟踪摄录和观察研究艺人演唱与表演现场,摈弃过去对民间口头文化抢救的简单化、庸俗化理解,避免把艺人演唱文本从其语境中剥离出来的错误做法,在田野研究理论指导下制订系统化的抢救计划,以严密、科学、规范化的田野作业操作规程,把胡尔奇的演唱活动完全放在其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观察和采集。其中包括乌力格尔演唱的录音、录象、照相、艺人及听众访谈、表演环境过程的全方位全息性纪录、问卷式调查、艺人档案、田野笔记、田野调查报告等等。
通过课题组的精诚团结、奋力工作,本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成果。
    1、抢救搜集了各种录音、录像资料达到了373小时,其中包括录音资料238个小时,录像资料55个小时,访谈资料80个小时。围绕这些资料,还有大量的现场记录、田野观察笔记、照相、艺人问卷调查等。除了部分访谈资料,其余全部都已经上交“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所有这些,与本课题组在扎鲁特及其他地方抢救搜集并上交给资料库的其他田野资料一起,已经达到近1000个小时,形成了蒙古族乌力格尔说唱传统文本加语境的比较完整的、在国内国际规模最大的科学资料体系,并通过“资料库”已向学界开放,成为国内唯一向学界开放的学术共享资料,为乌力格尔说唱传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而扎实的资料基础。这是本课题成果与私人收藏的资料和电台资料之间最大的区别。
    2、课题组成员以扎鲁特乌力格尔说唱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为中心,深入到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等地农村牧区,走访众多乌力格尔演唱艺人及对乌力格尔传统有深入了解的观众和当地文化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多方搜集信息,了解各地乌力格尔传统的过去、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制作乌力格尔艺人档案,为做好乌力格尔说唱传统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较科学、细致的参考资料。同时,扎鲁特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是乌力格尔说唱传统最为繁荣的地区,先后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全区民族曲艺艺术之乡”,也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乌力格尔田野研究”选择这样的地区重点进行田野调查,因而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乌力格尔田野研究”还是国际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乌力格尔说唱传统田野记录和调查。
    3、课题组成员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各自写出了田野调查报告,在这些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撰写了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的《乌力格尔田野研究总结报告》,从十二个方面,即一、关于“乌力格尔”概念;二、四胡;三、学艺;四、表演;五、曲调;六、程式化套语;七、胡尔奇类型;八、乌力格尔演唱习俗;九、文本类型;十、胡尔奇数量变化;十一、为振兴乌力格尔传统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十二、部分乌力格尔曲目简介等部分对蒙古族乌力格尔说唱传统过去和现状以及胡尔奇学艺、表演、演唱习俗、胡尔奇类型等进行深入分析。作为阶段性成果,本课题组成员还在不同的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对胡尔奇类型的探讨,在国内外乌力格尔演唱艺人研究来讲也具有创见性。
    4、“乌力格尔田野研究”课题是围绕着我所“田野研究基地”建设思路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建设来立项、实施的。本课题的实施和课题组在扎鲁特旗等地的乌力格尔田野研究活动,不仅盘活了扎鲁特基地建设工作,同时为我所搞好田野基地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而且为我所“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课题成果在所内被两次公开展示,获得了所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前来参观的院领导的好评。
    5、“乌力格尔田野研究”课题的实施、其所获得的资料,不仅对乌力格尔说唱传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我所学科建设也有重要意义。以往,在蒙古文学研究室除了扎拉嘎先生以外,很少有人对乌力格尔说唱传统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蒙古文学研究室的年轻科研人员都投入到对乌力格尔说唱传统的田野作业当中,深入到农村牧区,走进活生生的乌力格尔传统语境中,亲身感受乌力格尔说唱现场气氛,亲眼观察胡尔奇的表演及与观众的交流,与胡尔奇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了该传统。应该说,该课题的实施已经给我室蒙古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学术增长点。
    6、该课题研究在社会上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华社《内蒙古内参》2004年第28启发专门文章介绍了课题组在扎鲁特的田野活动。2006年2月14日《参考消息》报副刊也刊登文章介绍本课题组的田野调查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