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宗教信仰

一、喇嘛教

  喇嘛教即佛教的一大分支,蒙古民族自元朝时期信奉喇嘛教。传入扎鲁特旗的喇嘛教以黄教为主。至17世纪40年代,清廷采取了鼓励蒙古族王公带头信奉喇嘛教的政策,扎鲁特旗也有到盛京实胜寺当喇嘛的僧侣。

  清康熙年间,在扎鲁特左、右翼旗嘎海因召、宜合他拉兴建嗄海庙、宜合他拉庙。随着信教崇佛的潮流,扎鲁特王公修庙立佛,原扎鲁特左右二旗境内,自康熙年间开始陆续建筑的喇嘛寺庙有18座。1949年10月,由科右中旗划入扎鲁特旗行政管辖的寺庙为13座,共计31座庙宇。1986年遗址尚存的寺庙有十几座,有喇嘛85人。

  <一>庙会

  喇嘛教寺庙活动的内容,形式基本相同,范围、影响各有不同。1949年以前,每年农历正月至腊月法会不断。其中嘎海庙农历正月十五的祝福经会与梅林庙六月十五的诵经法会比较隆重。其次,嘎海庙三月份有顶和尔“王”——诵咒文,撒“都勒桑”(菩萨城)秘宗法会,四月份有供大慈悲佛经会。每逢法会吉日,点烯千盏佛灯,喇嘛门参与诵经法会和跳“查玛”舞活动。6月15的嘎海庙喇嘛庙会,旗内王公扎萨克及协理、梅伦、扎兰等大小官吏,集于庙堂,议定旗内发生的民事、刑事及户籍壮丁登记注册等事宜。处理完全旗行政事务之后,还举办“乃日”(那达慕)3天,开展蒙古族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3项比赛,并进行民贸交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新板子庙开辟为宗教活动点,常驻有4名喇嘛。每年定期举行“祝福经会”,也有施主前往祈祷施舍。

  <二>寺庙简介

  扎鲁特旗的喇嘛寺庙是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陆续建筑的。原属扎鲁特左右两旗境内较大的寺庙有嘎海庙、梅林庙(普照寺)、葛根庙(永顺寺)、贝勒庙——东王庙(广仁寺)、板子庙(宝光寺)嘎达苏庙(积善寺)、宝日勒金庙(觉善寺)、宜合他拉庙(普庆寺)、公爷庙(显佑寺)、道特照庙、哈日毛都昭庙、苏布日根庙(安化寺)、昆都勒庙、查干套老盖庙(本善寺)、敖塔齐庙(宝轮寺)、太本庙、海日罕庙、海拉干图庙和老爷庙。1949年10月,原属达尔汗旗划归扎鲁特旗的庙有古西庙、塔本套老盖庙、塔宾庙、吐布新占庙、公爷庙、拉白庙、毛都花庙、达根庙、树日古拉庙、吉布吐庙、雅门庙和阿贵庙,共计31座寺庙。1986年扎鲁特旗只有1处喇嘛活动场所。

  ·嘎海庙
  清康熙年间,高僧“堪布”喇嘛,在扎鲁特左翼旗中部的达尔汗山麓修建寺庙,后失火焚毁。另选庙址于“嘎海因召”,得名“嘎海庙”。嘎海庙属左翼旗查嘎达扎兰管辖(现位于开鲁县境内的平岗,哈拉毛都一带)。
  该庙为藏式风格建筑,规模较大,有殿堂八九个。四壁约三层楼高,红眉白墙,前门左右和东西山墙上高悬着上刻梵文的大壁镜。1928年还存有6座80丈大殿,有朝格沁都贡(大雄宝殿)、顶和尔日桑(天文几何学院)、却日瓦日桑(哲理学院)、满巴日桑(藏医学院)、丹则克日桑(翻译学院)和朱德瓦日桑(化工学院)。嘎海庙各类学科齐备,法会制度严谨,培养出天文学的深造者“则格日木巴学士”、研究佛学哲理的“道日仁巴学士”等许多学者,奠定了扎鲁特佛学教育的发展基础。
  嘎海庙不仅是扎鲁特旗佛教宣传阵地,也是旗内“和硕楚古拉”全旗大“呼拉尔”(议事会)指定地点。
  嘎海庙的经堂法会是由归化城吐默特引进来的。从正月里开始至年底腊月,法会不断,其中农历正月十五的祝福经会和六月十五的喇嘛法会比较隆重。嘎海庙盛况维持近二百余年,僧侣众多。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兵荒马乱,嘎海庙因战乱而盛况大不如前。1912年左翼旗王子起义,嘎海庙增遭到破坏。至30年代,嘎海庙只剩1座大殿,无人经营管理,后来拆墙卸料空留遗址。

  ·梅林庙
  梅林庙是由创建嘎海庙的堪布喇嘛和一同来自呼和浩特的“却日吉”喇嘛筹划,方圆邻近的牧民及王公捐牛献马,集资聚物,共同兴建的。由始建的小都贡,很快扩充为一座80丈大都贡,红眉白墙藏式风格大建筑,四棵顶天柱,格外壮观宏大。
  梅林庙的法会诵经制度及内容,由嘎海庙模仿引进。1936年该庙有僧侣58人,有佛81尊、佛殿30间。法器精致俱全,1938年有531件,经书上千卷。

  ·葛根庙
  葛根庙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02年),命名为永顺寺。选址于梅林罕山南麓乌力吉木仁河北岸。由古稀力葛根主持修建,所以又叫葛根庙。梅林葛根转世坐床,主持庙内法会及内外事务。

  ·敖特其庙
  敖特其庙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位于梅林罕山南麓阿拉坦特卜色格。清廷命名为“宝轮寺”。庙主持是敖特其(药王敖特其尔瓦尼),是藏医的创始者。寺内供奉经卷以藏医药经为主。培养了不少喇嘛医。法会与其它寺庙相似,以诵读医经为主。“满巴日桑”法会远近闻名。

  ·贝勒庙
  贝勒庙是东扎鲁特贝勒扎木布的家庙。庙址在额尔德尼山南麓,王爷仓附近的平地上(现毛都苏木)。后来在贝勒诺颜主张下,迁移多毛嘎吐哈达。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主体建筑八十丈大雄宝殿竣工。清廷赐名为“广仁寺”。大殿正门上悬挂着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金字大匾。大殿纯藏式风格,红眉白墙,斗拱飞檐,雕梁画柱。殿内悬挂各种佛像上千幅。有藏经四百余部。在长8心肝、宽6尺大型框架上画有“十八罗汉图”、“五台山进香图”;还有宗喀巴、三世佛、必斯满(财神)等刺绣大佛门图。1936年有各种佛2563尊、佛殿81间。殿内法器设备俱全。
  贝勒庙鼎盛时期僧侣数达300名,1936年有僧侣125人,庙主持为元旦扎木苏。1940年减至百余人。50年代初中剩下80多人了。
  贝勒庙的一切庙规法度都引自青海“塔尔寺”和“拉卜楞寺”。长年法会不断。主题为灭祸降灾的七月法会,热闹非凡。
  贝勒庙作为东扎鲁特贝勒王爷的家庙,始终受到扎萨克及王公的特殊关照,喇嘛待遇优厚。该庙也培养出了多方面的人才。
  贝勒庙历经130年的沧桑巨变,由兴转衰。50年代合作化时期,为修水坝,拆庙用料。

二、道教

  扎鲁特旗西北部胜利屯(原名老道沟)西南端的天台山脚下,有座道庙——圣仙宫。它是扎鲁特旗道教的传播的源头。因民族地区道教流传不广,旗境内仅有1座道庙。

  圣仙宫始建于1927年,1939年竣工落成。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圣仙宫的规模不算大,但结构严谨,正房14间,东西配房各3间。西侧是3栋土平房。是道人居和仓库。东侧设有“九圣祠”、“观音洞”、“关帝殿”、“娘娘庙”等殿堂。庙堂均用砖石结构。宫内长明“海灯”一盏。门楼上方有斗大的三个红字——圣仙宫。

  圣仙宫作为扎鲁特旗道教的传播之源,传播者是吕崇举、穆高润、张嗣宗。吕崇举、穆高润都是广宁山道人。宫庙建成后,刘崇兴道人也云游到此。他们四人便成了扎鲁特旗传播道教的主要人物。后来,当地有些善男信女入道出家。圣仙宫极盛时期有人14名。穆高润在1949年底羽化仙宫拜居。

  圣仙宫的道人都是邱祖尤门派。他们有36字的宗谱,一辈一个字,代代相传。既有明确的宗旨又有严明的道、组织形式。他们乐善好施,严守五戒、苦修苦炼,扶危济贫,救死扶伤,广施医德尤为传颂。穆高润被称为“穆神仙”。圣仙宫道人亲耕垄亩,有耕地1650亩,有足够的耕畜。每年收入原粮千石以上。每年四月十八的庙会,有进行民贸交流的,有唱戏的、有祈祷许愿的,非常活跃。

  圣仙宫是旗内惟一一座道教寺庙,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拆毁。刘崇兴1969年返回广宁山。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于1957年传入扎鲁特旗,1966年以前一直进行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1985年,旗政府兴建回民沐浴服务站。有5间房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回民每天都做朝拜,每星期五举行一次聚会团拜。首任阿訇为杨德恩。截止1986年,曾有阿訇3人,有200多名回民参加宗教活动。

中国民族文学网 © 1999-2011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数字网络工作室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Network  Copyright©1999-2011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ASS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地 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电 话:(010)65138025 邮 编:100732 京ICP备06013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