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俗风情--禁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08  作者:
禁 忌

  占卜

  扎鲁特旗蒙古族素有占卜、习惯,蒙语叫"图勒格乌哲胡";卜种有:卜骨,卜马尾挂签,掷"色子",摇钱等等。

  扎鲁特旗蒙古族民间流行的占卜主要为卜骨和卜马尾:它们不象其它卜封类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和有一整套占卜程序,仅仅是口头相传,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卜骨蒙浯叫"达兰图勒格",因为所用的骨头即绵羊的右侧肩胛骨(蒙语叫达兰),所以如此称呼。占卜的具体方法,把卜测用的绵羊的肩胛骨煮熟后剔肉(不用牙啃)后,投入火中烧透,而后轻轻地取出之后,把烧透的羊肩胛骨举起来,向阳观察分析其上出现的纹路。把肩胛骨分成多部位,如陶高(锅),敖冒格(峰),浩特(平面)等。根据各部位烧焦之后的纹路形象,分析测定所卜事项的结果。如烧裂的火纹有规则地从"浩特"中央裂向某一方向,即测定失物或被盗牲畜的去向;火纹如不复杂测为能找到,如纵横交错则测为无处寻找;裂纹在"浩特",即断定被盗的牲畜没有走远,还可寻找;纹路裂向边缘,则断为已经远遁难寻等等。

  卜马尾蒙语叫"海力嘎森图勒格"。所谓"海力嘎森"是指"马尾"。卜马尾的方法是从活马上抽出7根尾毛,两端连起7个活结,7根尾毛共七七四十九个活结,接着把马尾点火烧焦,之后仔细观察燃烧之后的马尾活结的形状。活结的缠卷、结扣的滑、紊乱程度来推断胜败、得失、难易吉凶等等。四十九个活结,有四十九种变化,每一个变化相卜一种情形。

  在进行占卜的过程中都有一套秘诀和纪律,在清静的心理条件下进行。

  忌讳

  扎鲁特旗蒙古族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一直保留着高尚文明的礼仪和忌讳习惯。忌讳蒙语叫"车额勒布日"。这个"车额勒布日"大约分为两种:一是举止中的忌讳,二是言语中的忌讳。

  举止忌讳,通行中有人相遇时,必须靠右错过,进人家房屋(蒙古包)时,携带马鞭、木棒和布鲁等,狗来时只能挡不狠打,进蒙古包,只能坐右侧不能坐左侧,因为左侧是妇女位置。不论天气多冷,在别人家里,不许在炉子和火盆上烤脚,不许随便吐痰,不许站立在门槛上。面对妇女不许伸腿或仰卧。离开人家时不许一骑马就跑开。亲叔侄、婶侄之间不许嬉戏。每逢初八、十五或每到甲子日不许外借米类,从外来时,不许妇女挑空桶迎去,傍晚牛羊群回棚圈时,不得迎着扔灰土。家人出门起身时不许扫地。以上都是举止的忌讳,否则,被指责为不懂礼貌。

  言语中的忌讳,晚辈人从尊敬上辈人的观念,不论老人健在或已故,不随便指名道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避讳方式可巧用替代词汇说出。在扎鲁特旗蒙古族中,特别是做儿孙媳妇的妇女,忌讳最为严格,逐渐形成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大清规戒律。举其数例:巴雅尔(喜)讳作"比台",那苏(岁)讳作,吉乐",查干(白)讳作"该兰",哈日(黑)讳作"巴日干",沙日(黄)讳作(英嘎日),达巴(山坝)讳作"胡特勒",扎木(路)讳作"哈日贵",乎兀(儿子)讳作"纳文",陶高(锅)讳作"海比",那日(太阳)讳作"图雅"等等。还有,在同他人交谈之中,年轻人与长辈人交谈时,不能当面称为"齐"(你),而称其为"他"(您):这些言浯中的忌讳,都是尊重老人长者的具体表现,否则,人们认为没有教养。

  第十二节尚"白"、重"九"、喜"蓝"、好"三"
尚"白",蒙古人自古以来把奶子做为饮食的上品。奶子不论牛奶、羊奶,马奶或驼奶都是呈白色的。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是白色的。穿的羊毛和羊皮,多为白色。爱穿白色衣服,爱戴白毛巾。在庄重场合,献洁白的哈达,表达心情,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爱用白色。所以养成崇尚白色习惯。

  重"九",扎鲁特旗蒙古族保持着尊重九数的习惯及历史传统、因为,九是基本数字的最高点,用九数来表示多或丰满的意思。如:扎鲁特旗蒙古人的婚嫁彩礼,以九数起头,九五……九九八十一等。

  喜"蓝",扎鲁特旗蒙古族,还喜欢蓝色,也是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起初,蒙古族信仰天神,天是蓝色的,所以蒙古族逐渐养成了喜欢蓝色的习惯。蒙古人常用蓝色来称呼一些事物。例如:蒙古人把自己称呼为"呼和蒙古勒"(意思即蓝色的蒙古),"呼和图克"(即蓝旗),"呼和浩特"(青城),"呼和苏德尔"{青史演义},"呼和诺尔"(青海),"呼和木仁"(长江)等等。因而扎鲁特旗的蒙古人也爱穿蓝色服装。如单衫,棉袄,皮衣吊面等。除夏天多穿白衣外,其它季节都以蓝色为主。家庭用具,也是以蓝色,为主,如门窗,蒙古包的盖毡上的云龙图,布制帐篷--"麦汗",甚至小孩的衣裤鞋袜也爱选蓝色的。

  好"三",扎鲁特旗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三"的习惯,做任何事情好用三的数字来表示。竞赛要三次定胜负,男儿三技(摔跤、赛马、射箭),扎鲁特旗山名,湖名等,如"古日本(即"三"的意思)套老改"、"古日本诺尔"、"古日本额尔德尼",磕头也要三次,斟酒要三杯,祭酒也要三次;人们合伙打猎,拉脚出门时,三个人才能组成一个"嘎拉"(集体)。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