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贵州黎平:侗族大歌田野研究基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07  作者: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现有 250 多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边远山区。侗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支,产生于 2500 多年以前的《越人歌》便是侗族祖先的天才创造。由于侗族聚居区远离大中城市,交通十分闭塞,社会发展缓慢,致使许多古朴纯正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地保存,侗族大歌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为 " 嘎老 " ( gal laox ),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其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人间友谊。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叹惜青春歌》、《父母恩情歌》等。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很特殊。在历史上,侗族大歌流行区各村各寨都有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歌队,如儿童队、少年队、青年队、中年队、老年队等。这些歌队都按鼓楼、氏族或村寨自由组合,男女分开,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余人。儿童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启蒙教育;少年队开始对演唱进行全面训练;青年队是大歌演唱的骨干力量,承担与外寨或本寨具有婚姻关系的歌队进行比赛,并以此表达爱情、传播友谊、陶冶人生。中年队和老年队则承担着培育新人、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由此可知,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实地考察表明,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地区,面积不到 1000 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 10 万,而且正逐年减少;许多著名侗族大歌歌手、歌师均已年过古稀;大多侗族青年外出打工或在校读书,参加侗族大歌演唱活动的青年人已经越来越少;除少数村寨由于受经济利益和政府行为的驱使,近年又重新组建大歌队外,大多数侗族村寨的原有歌队已经名存实亡或自行解散。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 " 物种 " ,应当成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变成现代人类社会的行为方式。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我们提出了《贵州黎平侗族大歌田野研究基地选点策划书》和长线跟踪观察的研究计划。

  2004 年 4 月,黎平县人民政府县长闵启华一行来京商讨侗族大歌 “ 申遗 ” 等项工作,与我所副所长朝戈金研究员会面磋商,就共同建立黎平基地进行了具体讨论,并就基地工作的推进交换了意见。 2004 年 10 月,我所科研人员与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辰已正明先生率领的“日本古代神灵观念形式与中国西南地域基层文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前往黎平进行田野调查,实地观察了侗族大歌及其民俗传承的现实发展状况。目前,该基地的筹建工作正在进一步落实。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