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德格:木与纸的传奇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4  作者:俞灵


       
德格印经院藏经阁,许多藏传佛教的珍稀经版及孤品就静静地存放在这里    朱永刚/摄

      7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帝师”的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曾携德格家族的索朗仁青抵达京师,接受元帝忽必烈的赐封。2006年7月,作为代表着德格地区历史、人文特色的德格印经文化,跨越数百年的时光,从秘境“善地”来到北京,向人们呈现出自13世纪以来沿袭至今、保持原貌的特有传统原生态文化——


 
德格:木与纸的传奇
 
本报记者 俞灵

 
      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德格县人民政府、德格印经院、东方历史学会主办的“德格印经院保护成果与印经文化展示活动”,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香山举办。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主办方分别以“木与纸构筑的不朽传奇”、“绘在最高处”、“我在中国最美的地方等你”为主题,举办了3台具有极强互动性的讲座与交流活动,系统展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世界传统印刷术活化石”之称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神奇的德格藏纸,精美绝伦的噶玛噶孜画派唐卡、木雕和石雕技艺,以及德格印经院及周边地区历史变迁及旅游文化。本次活动不仅使人们对作为藏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的德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让这个自古以来的和谐之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有所启发。

    
 绵延了277年的历史文化河流,一直流淌到今天


 
      藏文化的博大,浩如烟海,任何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穷尽其中的奥妙。而一座历经277年风雨,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胸怀,收集和珍藏了藏域文化传承至今70%经典的“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图书馆”,又会埋藏着多少不可思议的故事与传奇呢?
 
      德格印经院主要由德格县地方政府管理,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藏书楼,它的雕版印刷的制版、雕刻、书写、制墨、造纸、印制工艺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纪以来的传统方法,为已消失的世界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证。
 
      瑞香狼毒,一个诗意的名字,是一种草本类植物,其根是制造印经院专用纸的特殊原料。因为有微毒,所以造出的纸张防虫蛀,但对人体无害,而且有明目的疗效。据德格印经院院长泽旺吉美活佛介绍,藏式建筑普遍采光不好,但德格地区的喇嘛很少有害眼病的。
 
      另外,经版全部采用当地的红桦木,需秋天砍伐,再到蓄粪池里沤制半年,来年春季取出,经水煮、烘干、抛光,雕刻完成后再经酥油煮熬,才算正式完工。印刷完毕要将印版洗净、晾干并涂上酥油才能入库归位。“每年用于经版维护的酥油就需要花费大约80万元。”
 
      记者在展示活动现场看到,除了造纸,其余的工序基本都“搬”来了。“印刷”这两个字是被分开操作的。印经由两人合作,一高一矮,相对而坐,印版就放在两人之间的斜躺版上。高坐的人负责放纸及滚墨,矮坐的人则持卷布干滚筒双手推过,酷似完成一个藏传佛教“磕大头”的动作,因此有“印一页经书,如同拜一次佛”的说法。
 
     “为了保护珍版不受更多的磨损,我们有计划地逐年减少对珍版的印刷数量,每年印刷的经典、文献限制在30套之内。旧经版作为文物保存,复制的新经版投入印刷,使之得到有效保护”,泽旺吉美活佛说,“今年是德格印经院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周年纪念,下一步我们要在抢救性修复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手段,对德格印经院进行永续性科学保护。”

 
民族文化走出来:神秘但不再遥远

 
      “要让民族文化走出来,把我们的瑰宝展示出来”,德格县县长赵景强说。或许是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双重阻隔,长期以来,德格印经院一直鲜为社会大众所知。此次赴京展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是德格走向世界、展示其文化瑰宝的历史性一步。
 
      甘孜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陈加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甘孜属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2000年全部对外开放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开放与保护的问题。这其间经历了从单纯的戒备到比较自觉地走出来的观念上的转变。有人认为不能张扬,宁愿不见天,也不拿出去,否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变味和流失。但事实证明挡是挡不住的,只有坚持保护,同时对外开放,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才能为文化发展服务。我们还要注重开放中的保护与保持原生态的问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提高,但不能失去地区特色、民族风格,不能迎合游客的兴趣。地方政府应大力宣传,使民众对德格印经院等文化遗产进行自觉有效的保护,处理好保护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关系,达到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目的。
 
     “此次与北京的合作是一个里程碑,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使我们走出四川,走向全国。甘孜虽然神秘,但已经不再遥远,下一步我们将走向世界。”陈加林说,目前,德格印经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展顺利,它不单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其文化储备和学术价值也是在全藏区不可替代和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整个藏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在这里汇聚,具有广泛性、独特性、代表性和唯一性。
 
      德格印经院既见证了世界传统印刷术的发展变迁,又见证了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支持、挖掘、保护,是对构建民族和谐、宗教和睦的有效探索。可以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德格印经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文化也将以更加开放的身姿向世人展示它的活力和内涵。赵景强说,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德格印经院将“以文物养文物”,与北京的学术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更为有效的合作,让世人能够更全面深入地阅读这本“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

 一台名为“香山·德格之夜”的精彩晚会于7月25日举行,
晚会具有浓郁的德格风情,融宗教文化、地域风情和现代美
感于一身,不但有来自德格的高僧祈祷和平的诵经,还有藏
戏舞蹈等表演    李晓勤/摄
 
 
 
 相关链接

 
德格

 
      德格在藏语中意为“善地”,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藏区最有影响力的县之一,与西藏自治区的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是四川西入西藏、北上青海的重要门户,是康巴与卫藏、安多三大片区的重要结合部。久负“康巴的敦煌”、“民族文化的走廊”、“中国第五条丝绸之路的要道”、“西藏昌都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民族英雄格萨尔的故乡”、“藏文化三大发祥地之首”、“南派藏医发展中心”等一系列美誉。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世界传统印刷术的活化石——德格印经院即坐落于德格县城腹地。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是中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日喀则、甘肃拉卜楞、四川德格)之一,在中国三大印经院(德格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会院”,藏语简称“德格巴宫”,“德格印经院”为汉语简称名称。德格印经院于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后经历代土司的不断努力,建成了占地面积5886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的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现院藏典籍830余部,木刻雕版30余万块。这些珍贵雕版,兼收并蓄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代表性经典著作,包罗宗教、历史、科技、医学、数学、文学、藏文文法等藏族文化大小五明学的各个方面,还珍藏了大量的古代亚洲文化思想史料,特别是以收藏有一批稀世孤本而著称。如用藏文、梵文、乌尔都三文刻制的《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是藏民族地区最古老和唯一的版本,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和中国早期藏医药名著《四部医典》是研究佛教和医学最古老的唯一珍藏本。德格印经院被誉为“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是当之无愧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06-8-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