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时期的民间文学(10)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7-31  作者:刘锡诚

第六节  主要领域的成就

 

(一)神话研究

    如果仅从神话研究来说,一百年来的中国神话研究史,就是一部多学科研究的历史。这一特点,马昌仪编选的《中国神话文论选萃》一书里所收文章便相当充分地显示出来。编选者在序言里论述20~30年代中国神话学的特点时指出:

    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意识也日益鲜明。其标志是:一方面是以鲁迅、周作人、沈雁冰(茅盾)为代表的文学家,引进、改造并吸收了西方、主要是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特别是沈雁冰的《中国神话研究ABC》等专著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国神话学的理论基础,使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学术界所承认,而且使在人类学派影响下出现于中国学坛的这部分学者成为中国神话学领域里的一个颇有成绩的、主要的神话研究群体。另一方面是以顾颉刚、杨宽等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他们提出了累层的历史观和民族的神话史观,不仅在方法和理论上竭尽全力去营构中国神话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国典籍神话的一些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扎实细致的考证和辨析,因而形成了著名的“古史辨”神话学派。此外,梁启超1922年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对于洪水神话和神话与风俗的关系的论述,以及1926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神话史、宗教史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的论证,从方法论的角度开了中国神话研究领域文化史研究的先河。文学家郑振铎的《汤祷篇》、黄芝岗的《中国的水神》、陈梦家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宗教民俗学家江绍原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民俗学家钟敬文的《般瓠神话的考察》、史学家卫聚贤的《中国神话考》等重要专著和论文,都出现于这一时期。[1]

    从1937年到40年代末这个中国神话学的“拓展期”,出现了凌纯声、闻一多等神话研究的大家,他们的神话学著作所显示的多学科研究的传统,就更显得突出和深化:

    一大批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文学研究家和美术史学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少数民族神话田野考察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把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大大地拓展了,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神话学不再局限于汉文典籍上的古代记载,学者们拥有了许多现存的后进民族甚至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依靠传承而保存下来的口头神话材料;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神话的发掘不仅是数量和品种的增加,而且为中国古代神话中许多不能索解的问题提供了破译的线索和钥匙。[2]

    如果说50~60年代中国神话研究一度从多学科研究萎缩到或退回到单一的社会政治研究的话,那么,从1978年开始以来的新时期的神话学研究,则把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的多学科研究的传统衔接起来了。

    袁珂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神话的代表人物。他几十年如一日徜徉在中国神话、主要是中国古典神话的宝库之中,辛勤耕耘,著述丰厚。他从新时期开始就宣布,他是广义神话论者,在深挖深探古典神话之外,不断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向现代记录的口头神话拓展。新时期20年来,他出版了13部著作:《古神话选释》(1979)、《山海经校注》(1980)、《神话选译百题》(1980)、《神话论文集》(1982)、《中国神话传说》(1984)、《中国神话传说词典》(1985)、《中国民族神话词典》(?)、《山海经校译》(1985)、《中国神话史》(1988)、《中国神话通论》(1991)、《中国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1991)、《袁柯神话论集》(1996)、《中国神话大词典》(1998)。他对资料的钩沉、梳理、辨证、考据、阐发,他所提出的一些论点,对于建设我国的神话学有重要意义。他的学风,也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学人。

    在神话学的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中,萧兵也是做出了突出成绩的一人。萧兵20年来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楚辞新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黑马──中国民俗神话文集》(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0)、《中国神话传说》(与王孝廉合著,台湾适用出版公司1990)、《楚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傩蜡之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老子的文化解读》(与叶舒宪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他把台湾神话学家王孝廉、香港学者陈炳良的神话研究和他本人的神话研究并称为“新还原论”,“归属于‘新文化史学派’”[3] 。他以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新视角和新姿态出现在学坛上,旨在重构和“还原”中国神话的体系。他在《黑马·代序》──《新还原论》一文里详细阐述了他的“新还原论”研究方法:“我的研究方式和办法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基本上是乾嘉诸子那一套路数,加上点文化人类学的比较分析罢了。”他将其列为4条:第一,先尽可能汇集、登记、抄录有关的上古文化资料,加上初步的考据和鉴别。尽可能优先使用古老可靠的材料。第二,尽可能尊重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三,在原材料和诸家考据之上再解释和再发现。第四,尽可能利用考古发现和田野调查来印证和充实自己的结论。“我的工作主要是‘神话的还原’──形态和意义最大程度的复原。我以为神话(或古代神秘现象和符号)大致上可分解为四个层面:叙述层次──显义;内容层次──本义;象征层次──喻义;背景层次──隐义。”[4] 他的神话研究,以原始艺术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等诸学术领域的资料互为印证,以考据和比较为基本的研究方法,阐精发微,条分缕析,力求揭示出早已失去背景因素的古神话的真谛,作出了令人高兴的成绩。袁珂评价他的研究时说:“比较神话学创新、大量而完整的运用,在中国,应该是从作者开始,他完成这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是相当出色、相当成功的。”[5] 年轻的神话学者叶舒宪,开始以介绍和研究西方的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原型理论、结构理论而登上中国学坛,后来出版了自己的独立研究著作《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并逐渐向萧兵的“新还原”派靠拢,以考据方法与文化人类学的比较方法,以“还原”某些古神话和神秘文化。近年来出版了《〈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和《老子的文化解读》(与萧兵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西南地区有一批以众多少数民族神话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在80年代以来脱颖而出。其中有王松、李子贤、邓启耀、傅光宇等。李子贤以《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6]一书,特别是以对洪水神话的研究和新解,而赢得同行们的赞赏,奠定了他在新时期中国神话学研究中的地位。邓启耀在兴趣广泛的摸索中,终于把思考集中在用文化人类学和思维学的方法研究神话上,十年磨一剑,经过长时期的研讨,于90年代初推出了一部力作《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7] 他以中国神话资料为对象进入原始思维领域,解剖人类思维从无序到有序这一漫长的历程中的奥秘,发人所未发。正如他的老师赵仲牧说的:“启耀在神话与思维、有序和无序这两个复合地区中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8] 傅光宇的专著《三元──中国神话结构》[9] 一书把法国文化人类学家恰到好处乔治·杜梅兹尔的“三元结构”模式引进中国神话学领域,第一次用以考察了中国神话中的“三元”因素,进而揭示其社会文化背景,是一次把神话的阐释性研究转到整体性研究的尝试。

    还应提到的重要神话学著作有:何新的《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三联书店1986),谢选骏的《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陶阳和钟秀的《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潜明兹的《神话学的历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和《中国神话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富育光的《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孟慧英的《活态神话──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陈建宪的《神祇与英雄》(三联书店1994),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钟伟今主编的《防风神话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杨利慧的《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等。

(二)史诗研究

    “文革”前我国虽然已对史诗的搜集做了许多值得赞叹的工作,但我国的史诗研究却几乎是自80年代开始从平地上开始的。20年的时间在历史上无疑是短短的一瞬间,我国的史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却足以使我们兴奋莫名。潜明兹于1986年出版了论文集《史诗探幽》(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降边嘉措在1986年出版了论文集《〈格萨尔〉初探》之后,于1994年出版了专著《〈格萨尔〉与藏族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杨恩洪于1990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浙江教育出版社)之后,又于1995年出版了《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仁钦道尔吉于1990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浙江教育出版社)之后,又于1994年出版了《〈江格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巴雅尔图于1989年出版了《蒙古族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北京版〈格斯尔〉研究》(内蒙大学出版社);郎樱于1990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浙江教育出版社)之后,又于1991年出版了《〈玛纳斯〉论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此外,还有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叙事长诗为研究对象的刘亚湖著《原始叙事性艺术的洁净──原始性史诗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三)民间故事研究

    比较起神话研究和史诗研究来,民间故事的研究著作相对较少。新时期较早出版的民间故事研究著作,当推姜彬的《中国民间故事初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这本著作资料丰富,但由于出版的时间较早,当时作者尚未摆脱用社会政治观点分析民间作品的格局。他还于1985年出版一部《吴歌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他的民歌研究,积累颇丰,心得独具;关于吴歌与江南叙事长诗的文章,对民间文艺学贡献尤多。后来,他转而研究江南的民俗文化,在民间信仰和稻作文化等领域多所建树,在此不论。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于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顾颉刚、钟敬文等著《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同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86年程蔷出版了她的硕士论文《中国识宝传说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成为国内较早出版的一部多学科研究民间故事的专题研究著作。张紫晨的《中国古代传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罗永麟的《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86),贺学君的《中国四大传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在故事研究领域里成绩最为卓著的是刘守华,前面我们在分析比较研究时已有论述,此处不赘。祁连休和萧莉主编的《中国传说故事大词典》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992年出版,收有故事、故事学等7大类条目9000余条,是新时期出版的一部规模较大的专题性的传说故事辞书。

第七节  结  尾

     改革开放新时期20年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开展了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这一世纪工程为中心的普查和出版工作,尽管这项工程比预计的完成时间大为拖后了。在这个时期中,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并从80年代中期就转入了专题研究,有相当学术水平的研究著作联袂问世,并走向了世界。笔者在一生中有两段时间(1957~1966年和1983~1990年)投身其中,为繁荣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献出了最精力旺盛的年华,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进入老年的时候,写出这篇不算很短的文章作为纪念。由于个人能力和掌握资料所限,遗漏和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海涵。

 

                                                                                                   1998年6月4日

 

--------------------------------------------------------------------------------

[1]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序言》上册第10~1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2] 同上,第11~12页。

[3] 萧兵《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序》,第24页,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台北)1988年;第7页,作家出版社(北京)1991年。又见萧兵《黑马──中国民俗神话学文集》第70页,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1年。

[4] 萧兵《黑马·代序──我怎样写〈楚辞与神话〉》,《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第6期;又见《黑马》。

[5] 袁珂《比较神话学运用的丰硕成果──读萧兵关于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的一部新著》,《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

[6] 李子贤《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7] 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1992年。

[8] 赵仲牧《思维的分类和思维的演化》,《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序》,重庆出版社1992年。

[9] 傅光宇《三元──中国神话结构》,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文章来源:民间中国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