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档案】段宝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原副会长,著名的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专家。所著《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一书,曾获中国文联“山花奖”(国家级一等奖);主编的《民间诗律》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研究最佳著作奖;主编的《民间文学词典》获北方十省区民间文学一等奖;1986年,因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调研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受到国家民委、文化部、社科院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表彰;所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获意大利人类学彼得奖。
已过古稀之年的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至今仍活跃在少数民族地区。仅2005年,他就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乌恰县中吉边境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北至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俄华后裔村落;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越边境;东南至福建省厦门市的海边;东北至黑龙江省同江市的黑龙江、松花江边……跑了12个地区进行讲学、考察等活动。
段宝林在几十年间,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1959年,段宝林在辅导一名德国留学生梅薏华写毕业论文时,她的一番话,引起了段宝林的重视。“在新疆山区,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用维语讲阿凡提的笑话,由一位翻译译为汉语,我又给一位德国记者译为德语,两次翻译失去了一些笑话的成分,但仍然引得那位记者笑得前仰后合。”段宝林由此感到阿凡提故事感人的魅力,他开始着手研究阿凡提的喜剧艺术。
1960年他到西藏考察,发现许多农牧民都在津津乐道地讲着一位阿凡提似的喜剧人物——阿古登巴的一个个故事,常常讲到深夜。后来,他在汉、彝、苗、壮、蒙古等族的笑话中,发现都有阿凡提似的人物。他在《阿凡提随笔(四则)》一文中这样阐述“阿凡提的喜剧形象,不仅在维吾尔族的笑话中最为突出,而且在其他民族中也流传着类似的故事。像汉族的《长工与地主》、蒙古族的巴拉根昌、藏族的登巴叔叔、苗族的反江山、彝族的沙戈克如、纳西族的阿一旦、侗族的雷大等等故事中的人物,都是阿凡提的兄弟。”他写了一篇《阿凡提和他的兄弟们》发表在1962年1月4日的《北京日报》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段宝林对传统的西方美学和现代美学对“喜剧(滑稽)是一种丑”,“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这一观点提出质疑。1984年,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在挪威卑尔根召开了第7次世界大会。段宝林关于《民间笑话的美学价值》的论文指出,那种认为喜剧滑稽的本质是丑、认为喜剧人物是丑陋的、愚蠢的,甚至是邪恶的被讽刺对象的提法并不妥当。事实是,从阿凡提的笑话中可发现,笑星阿凡提主要是一个美好的、聪明的、正义的人物。
大会主席劳里·杭科教授对该文的论证十分欣赏,并承认“把西方的美学和诗学观点强加在不同文化的民间文学上,是欠妥和冒失的”。提出“民俗学者在这个问题上要多动脑筋才行”。规定“该学会将从美学和诗学角度研究民间叙事作为下次世界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1992年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大会又进一步决定,以后要多到东方国家召开大会。
1995年1月,该研究会在印度南方古城迈索尔召开的第11次世界大会上,段宝林宣读了《民间故事的发展前景》的论文,引起强烈反响。丹麦的易德波教授表示要在丹麦开一次中国口头文学学术讨论会并于次年8月在哥本哈根如期召开。
1996年,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近200人参加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学者们看到中国民间故事书刊、广播、电视的繁荣,皆大为惊异。学会主任瑞蒙德说,想不到中国的民间故事如此繁荣昌盛。由于段宝林在迈索尔大会上提出的问题引起学会领导和各国学者的重视,经执委会决定,1998年在德国哥廷根召开的第12次大会讨论的中心题议就是“民间故事的未来”。
段宝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多年来,足迹遍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他深深地为我国56个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民间文化而震撼!又为一些即将失去的非物质文化而痛惜,于是挥笔疾书,撰写题为《何时建一座民俗博物馆》的文章,发表在2005年6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对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至为重要”。“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县、乡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兴建当地的民俗博物馆,以展示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1996年,意大利巴勒莫人类学国际中心将只授予国际上杰出人类学家的彼得奖,首次颁发给了东方的第一得主段宝林。 (图片为段宝林提供)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