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梦幻交织的旅程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0  作者:刘大先
片名:《旅行家与魔术师》

  国家:不丹

  导演:Khyentse Norbu

  时间:2003年

  片长:90分钟

 

 

 

 

  不丹是个人口只有100多万、面积不足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不丹”在梵语中意为“西藏的边陲”,同在喜马拉雅山之麓,它的文化受藏传佛教影响甚大。从《旅行家与魔术师》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思想的印记,它的导演本身就是著名的上师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

  这个带有公路片色彩的电影有着清晰的双线结构:旅行者的故事与魔术师的故事,两者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敦杜是个偏远地方的官员,不过他并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他觉得美国才是“乐土”,哪怕去摘苹果也比在这里好。他每天在焦灼不安中等待着美国朋友寄来的信。终于有一天,日夜期盼的信寄到了。他飞快地收拾行李,穿上印着“我爱纽约”的T恤,兴冲冲地出发了。他必须在3天内到达首都廷布,才赶得上签证,搭上去美国的飞机。然而因为出发前小小的耽搁,他没能赶上每周唯一的一班公车。

  于是,敦杜走在路上试图搭顺风车,陆续遇到了卖苹果的老人、一个喇嘛、卖米纸的老人和他的女儿苏娜。两天了,都没有搭上车,大家只能结伴等候,敦杜心烦意乱,不愿意搭理他们。喇嘛开始给这些同伴讲述魔术师的故事:

  塔喜被送去学魔法却无心用功,而弟弟卡玛则每天趁送饭的时候在窗外偷师,后来倒也懂得了不少。有一天,卡玛往哥哥的酒里施了魔法,塔喜进入了幻境:他被一匹马带到不知是哪里的地方,迷路走进了森林中的小屋。屋里有一位老人以及他美丽的妻子小黛。塔喜和小黛发生了感情,不久小黛怀孕了,他们商量毒死老人后逃跑。然而下过毒药之后,他们忐忑不安,心怀愧疚的塔喜开始逃跑,小黛追赶他时落入急流。塔喜在水边痛哭流涕,悔恨不已……这个时候,魔法消失了。塔喜回过神来,只见弟弟坐在对面,四周荒草萋萋,夕阳在山,自己手中还端着没有喝完的酒。

  在路途中,敦杜也慢慢了解到苏娜并非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为了照顾父亲,自己放弃了去上大学的机会。望着女孩甜美而平静的面容,敦杜陷入了沉思。终于来了车,原本一心赶路的敦杜主动让卖苹果的老人先上,因为他的水果快坏了。当最终他和喇嘛坐上车的时候,喇嘛开玩笑又给他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美丽的村庄里,住着一个男人,虽然他是个政府官员,却一心想去美国摘苹果,就在路上,他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姑娘……”,敦杜笑了,接着说:“然后就把去美国的事全忘了。”

  旅行者敦杜的美国梦其实并没有像他自己说的那么轻松就容易忘了。不过,喇嘛说的故事,却以一枕黄粱式的寓言警醒了他的自觉,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金刚经》末尾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塔喜的梦幻之旅,爱与死、欲望与谋杀,倒头来不过证明是一场镜花水月。喇嘛用这个故事给敦杜以暗示:回家种苹果吧,城市没有风景,没有四季,只有风吹即逝的浮华……但是敦杜并没有回头,他并不是被喇嘛的故事触动,而是因为和苏娜的交流让他意识到当下的经历才是确实的,比遥远的“乐土”更真实而可靠。

  “桃花盛开时十分美丽,但是你要知道,花开之所以美丽,正因为时间短暂。”凡俗世人如果讲空无虚幻,就会陷入绝望。所以,一位美丽、善良、纯洁的普通少女,胜过旅行者敦杜多年来将理想托于其中的美国之行,也胜过僧侣高于众人的智慧,胜过了为消除欲望带来的痛苦而精心讲述的梦幻寓言。所以,敦杜的梦幻之旅可能还会继续,但是意义已经不同:去美国可能不再是追寻的结果,而是作为今世的体验过程。是战胜一千个欲望,还是满足其中的一个?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作何种选择,都是一种实在的经历。生命岂非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不同选择的梦幻之旅?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8-10-10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