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看板·
片名:《嘎达娜运茶记》(纪录片)
出品时间:2005年
导演:周卫平
片长:58分钟
国家:中国
简介:
2005年5月1日,一支由民间组织的马队离开云南普洱,踏上漫漫长路,开始了对埋藏在民间和历史深处的茶马古道的重现和追溯。这支叫做“瑞贡京城”的马帮力图重现从前普洱茶进京的壮举。他们从中国西南方的云贵高原出发,一路北上,穿过丰饶的成都平原和长江水系,越秦岭进入黄河流域,而后进入中国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最后越过长城,进入首都北京,从而再现明清两代云南普洱茶誉满京都的历史场景。
藏族女人嘎达娜就是这只由6支马帮、11个民族、43匹马、120个人组成的队伍中的一个马锅头。她家住在云南省贡山县的大山深处,在云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因为她是贡山马帮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赶马人。47岁的嘎达娜已经跟着马帮奔波了大半辈子。1999年嘎达娜所在的最后一个国营马帮解散后,她和同伴们一起转了岗。嘎达娜的大儿媳马上要生孩子了,她想让自己的小孙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想看看一直向往的首都北京。所以,最终答应重操旧业,走这一趟。
在长时间的行走之中,马和人都经受着地理和气候的考验。马锅头是马帮的灵魂,掌握着马帮的起坐行止。吃饭的时候,又是掌勺分配食物的人,所以有了锅头之说。作为6位马锅头里唯一的女性,嘎达娜靠的就是她让男人都佩服的爽朗、坚强的性格。
一路上遇到很多困难,炎热的天气、马匹的生病、火车的惊扰,甚至出了一场车祸——6位马锅头之一的杨自祥就这样死在了路上。长达100多天的长途奔波,赶马人身体和心理都到达了承受的极限,可马帮自古有一个规矩,只有累死的马,没有吓跑的人。无论前面有什么危险和困难,马帮都要把货物送到该送的地方。
10月14日,马帮已经步行了4125公里,历时168天,一路风餐露宿,经历酷暑严寒,战胜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义卖茶叶,募集善款。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首都北京。嘎达娜和她的伙伴们用脚步完成了近166年来第一次从云南赶马运茶到北京的传奇旅途,沿途义卖茶叶募集资金400万元,用于在沿途所经过的省及马帮成员的家乡建立希望小学。
简评:
我们常常会感慨当下是个平庸枯燥、英雄匮乏的时代,然而事实上英雄往往并不都是那些带有超凡魅力的领袖或者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也是存在于日常众生中的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嘎达娜如果不是参加这样的一次活动,甚至如果她不是整个队伍中唯一的女性,她也很有可能湮没在云贵山谷中悄无声息地活一辈子,像她那些沉默不语、坚忍勇毅的同伴一样,如果再往上看,还有世世代代行走于古道上的马帮人物。马帮无疑已经成为当今飞速发展、交通便利时代的一项被遗弃的事物了,但是历史上它却不仅仅是一种运输的方式。事实上,在马帮主要经营的茶贸易的带动下,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运输茶盐的同时,不仅带来生产、生活用品,同样也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及思想观念。他们就是如同传递信息的候鸟,奔往与陡峭山川、密林险阻之间。
一般人都会感喟于马帮人物的冒险精神,在更早的时候,风险体现在至少三个方面,首先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的考验,艰难困苦、风霜雨雪、山水阻隔、草木虫兽、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然后,还有生意上的不可预测,因为他们大多活动在现代商业体系远未成熟的时期,法律不完善,没有健全的制度与市场,乃至政治局势也动荡不安,加剧了这种风险。最后,还有匪盗的威胁,马帮最活跃的时候,当时的西南地区,秩序混乱,寇匪猖獗,马帮不时会遭遇难以预料的袭击与干扰。这种种特殊的生存境况,决定并造就了马帮的精神素质。对要生存、要发展的马帮来说,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作孤注一掷,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
正是这样的精神素质成为我们时代残存的风骨的象征。如今,自然已经较少有来自于后两个风险的威胁,但是渺小的个体在克服自然的限制上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与精魄,依然让人振奋。嘎达娜可以说是这些赶马人的代表,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他们通过在现代交通网络已经废弃的运输方式,完成了一项英雄般的壮举。他们的行动也许并不能真的解决边远地区的教育问题,但通过这种行动却唤起了注意。更主要的,这个多民族成员协作的队伍使一种中华民族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风骨,突破浮华迷离、轻飘颓靡的风气,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本片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提供)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