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一年一度的敖包节正在举行。这个节日是一个欢乐的聚会,外来的朋友也可以参加。我们《中国记忆》的记者也带来一块石头放在敖包上。寓意是给这个民族添砖加瓦,凝聚力量。
达斡尔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北方民族。这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达斡尔"是他们的自称,意思是“耕耘者”,最早见于元末明初。达斡尔民族有很多独特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它们造就了达斡尔人彪悍勇武的性格,他们的人数虽然一直不多,但仅在清朝就出了数十位王侯将相,靠的全是打仗得来的军功。
比方说颈力赛,这是达斡尔族的一种独特的体育活动。参赛双方双手按腿,用力后仰,用脖子的力量努力把对方从地上拉起来,臀部离地者为败,相反另一方为胜者。另外摔跤也是达斡尔人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优秀摔跤手在达斡尔人中有很高的地位,被视为英雄。
敖包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开幕式的这场球赛完全是按照达斡尔族千余年来的传统进行的。比赛用的器具是用手工制作的硬木球杆,它是由一种特殊的硬木手工打磨而成的。仅在十几年前,做曲棍球杆的木材还随处可见,人们往往在砍柴生火时,就可以随手发现。但随着土地沙化,当地的植被大不如前,生火的木柴比以前细弱了很多,想做曲棍球杆只能专程上山去找。
参加比赛的选手最小的也有60多岁了,最大的一个已经超过了80。他们是玩着传统的曲棍球长大的。
在达斡尔传统曲棍球技艺里,有一种在夜间进行的火球比赛别具一格,但是现在也面临着原料问题。传统的火球是用一种生长在杏树上的大蘑菇晒干后制作的,现在,在莫力达瓦地区连杏树都越来越少见到了,所以传统的火球运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幸好,体育局的局长想到了一种替代方法。他把棉花用铁丝缠好,浸进松明等易燃的油里面,这样就勉强可以打火球了。
开赛时,随着双方队的激烈拼搏,火球在黑夜中往返穿梭,织成一道道绚丽的火线,颇为壮观。火球是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当地人正在想放设法予以保护。
达斡尔人的曲棍球运动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千年之前的辽代,达斡尔人的祖先———契丹人中就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一种体育运动。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曲棍球运动在达斡尔族中广为流行,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莫力达瓦达斡尔人自治旗早在1975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男子曲棍球专业队,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曲棍球国际裁判,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先后有几十个达斡尔族人成为国家曲棍球队的主力队员,可以说,达斡尔传统曲棍球是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的摇篮。
但记者同时也了解到,由于受到现代曲棍球运动的冲击,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已经很少有人在玩了,打得好的几乎都是老年人。
这些达斡尔老人都说,要想了解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必须找到一个叫做孟慧臻的人。孟慧臻的名字在这片草原上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一位著名的达斡尔族曲棍球名家。孟慧臻曾经是内蒙古曲棍球队的教练,现在退下来已经有好几年了。不过他还是常常会四处寻找些打曲棍球的苗子。
最近孟慧臻又发现了一个人才。这个孩子叫作魏慧慧,才十几岁,他的身体柔韧性、对抗性都非常好。孟慧臻把魏惠惠送到了莫力达瓦队,交给了莫力达瓦曲棍球球队的负责人奥景相。奥队长首先就给魏惠惠讲解了现代曲棍球的一些与传统不同的规则。
奥队长告诉记者,现在,把一个打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的好手,培训成职业的现代曲棍球选手其实要费很多功夫。因为一些基本规则甚至使用的球杆都与传统大不同。据说,很多苗子都撑不过痛苦的转型。
魏惠惠一开始也不适应。比起直接接受现代曲棍球训练的队员,他常常显得笨手笨脚,由于现代与传统两种曲棍球差异比较大,他以前练就的好多本领根本使不出来。那么,这草场上的传统曲棍球到底还有没有价值呢?
评论:作为文化传统的一分子,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形成,是以完整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存在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类多达千种,数量、种类居世界之首,其中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占三分之二强。它们的延续与发展,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从起源来说,少数民族大都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教育的手段主要靠言传和身教,大都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模仿学习,生活方式对民族体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从功能上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基本特性,使其成为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另外,许多现代文艺和体育活动形式就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而成的。但是,在遭遇现代性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却出现了种种的危机。某种程度来说,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欧美竞技体育文化为主导的,是以欧美文化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西方体育文化为评价标准的。如此情形下,才会造成达斡尔族的曲棍球好手在向现代曲棍球转型训练中的痛苦和裂变。如何化解、协调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西方体育文冲击中的危机?恐怕只能是创造性的转换、变化中的传承。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