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流浪的天使
月月与哈里丹》(纪录片)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9-18  作者:□ 刘大先

·影视看板·

片名:《月月与哈里丹》(纪录片)
导演:张申
国家:中国
片长:30分钟
时间:2003年

剧情:

     月月是个可爱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儿,7岁了,但是她两岁的时候就因为父母离婚,只得跟姐姐一起生活。姐姐把她从新疆带到内地,在上海、北京的舞厅里跳舞养活她。一次在西安火车站等车时,月月被人拐卖了,曲折辗转后进入大连流浪儿收容站。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姑娘,在北京生活了4年,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维吾尔族语。哈里丹也是维族小姑娘。她被父亲卖掉,后来落入偷窃团伙。在殴打和威逼下,这个10岁的孩子开始偷东西,后来被收容站的人救出来。哈里丹不太会说汉语,月月就成了她的翻译。

  月月一直在想她的姐姐能来找到她。刚进收容站的时候,她不肯剪头发,说怕头发剪短了以后姐姐来了认不出她。哈里丹用刀子在手腕上割了一条口子想自杀,月月说也想跳楼,但又担心姐姐来了找不到她。月月想逃走,她和哈里丹以及另外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其中一个男孩子的母亲第二天要来接他,他不愿意回去)一起逃走过一次,结果全被找回来了。

  长期的流浪生活使这些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变得孤僻、冷漠、暴躁以及表现出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他们曾经的生活是沿街乞讨、捡垃圾,睡在马路上、楼道里、火车站,无处为家。哈里丹可以不顾后果地和男孩子打架,月月不合群,宁愿一个人坐在楼梯口,被收容站资助上了小学后,也适应不了那里的生活,逃跑了两次。

  通过在大连做生意的新疆人,哈里丹的妈妈找到了这里。哈里丹很高兴地和收容站的工作人员亲吻告别,和妈妈一起回家了。月月看见哈里丹被接走了很高兴,说哈里丹走了就没人和我争东西了,她妈妈来了,说明我姐姐很快也就要来了。后来,月月被送回新疆孤儿院,不过至今她也没有找到姐姐。哈里丹回去一个月后,再次逃走,下落不明。

简评:

    月月和哈里丹身上几乎集中了女性、儿童、少数民族这些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上被称为“弱势群体”的所有特征。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童年;花季的岁月中,他们却是流浪的天使。

  有关流浪儿童的电影,从1922年的《顽童》开始,到《好哥哥》(1925)、《苦儿流浪记》(1933)、《儿童之光》(1934)、《小孤女》(1936)、《迷途的羔羊》(1936)、《三毛流浪记》(1948)等等,一直不乏此类题材。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新时期以来,这样的电影少了,不过流浪儿童的故事依然在现实中存在着。事实上,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孩子们流浪在外的原因有多种: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即使有收容所里叔叔阿姨们悉心的照顾,让他们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无法磨灭的阴影。

  本片以一种悲天悯人而又充满社会道义感的热情讲述了生活在流浪儿童救助中心里的孩子们的故事。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是由政府部门兴办的,宗旨是帮助教育那些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最终回归家庭。然而,在经历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流浪生活之后,他们还能回到正常的人生轨道吗?本片历时一年时间,以两个少数民族儿童为代表,对流浪儿童们特殊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生活学习进行了真实的纪录和深刻的提示。也许,纪录片无法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但是它却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纪录下另外一种童年的生存处境,警醒人们意识到一个亟须社会各方面参与解决的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7-08-3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