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亚兰岛的孤绝与崇高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7-23  作者:刘大先

 

片名: 《亚兰岛人》(Man of Aran)(纪录片)

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

片长:76分钟

国家:英国

时间:1934年

    剧情: 亚兰群岛位于西爱尔兰,所有的3个岛屿都是小岛,到处是荒芜的岩石,没有树,也没有土地。在冬天的暴风中,人们几乎被大海折腾得喘不过气来。这个独特的海岸线连接的是世界上最浩瀚的海洋。亚兰岛人身处如此让人绝望的环境,因而独立是他们能在和命运的斗争中唯一赢得的特权。尽管只是赤手空拳,他们仍然为了生存而坚持着。这是一场不会停止的战斗,直到不屈不挠的生命终结,或者直到遇到他们的主人——大海。

    亚兰岛人所依赖的主要粮食是土豆,但是布满礁石的岛上几乎没有可以种植的土地。居民不得不用铁锤将巨大的岩石一块一块敲碎,妇女和儿童则在岩石的缝隙四处寻找哪怕是仅有一捧的泥土,收集在藤筐中背回来。他们将珍贵的泥土分撒在碎石中,再铺上海草——这就是他们人造的土地。

    孩子有时候会利用鱼线在悬崖边钓鱼,在鲨鱼洄游的时节会遇到这个庞然大物。姥鲨并非世界上体积最大的鱼,但在大西洋里却是最大的。居民们为了得到点灯的油脂,往往要数人花去数天才能捕获一条硕大无朋的鲨鱼,用它的肝脏来熬油。

    男人们出海了,但是遭遇了猛烈无俦的风暴。直扑崖壁、高于山峰的惊涛骇浪中,人和船显得渺小而又倔强。人们奋力划着船试图靠岸,妇女和儿童则在岸边焦急地守望。终于,他们登上陆地了,渔船却被浪涛卷走。男人觉得一无所获,无比懊恼。女人捡起唯一剩下的缆绳说:“至少我们还剩下一根绳子。”

    简评:电影史上往往也存在马太效应现象,比如提到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几乎人们立刻会想到《北方纳努克》,而像《摩阿拿》或者《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这样的片子却被关注得不多。《亚兰岛人》也是这样一部听过的人多,看过的人少的电影,而同样是弗氏以浪漫主义的眼光和探险家的品性追寻纪录片艺术和人生真实的佳作之一。

    当然,这个片子是“做”出来的。1932年,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西海岸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离伦敦只有15个小时的车程。亚兰岛人的祖先曾经用渔叉捕鲨鱼,但到弗拉哈迪拍片时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为了复原亚兰岛人古老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鱼。也就是说,这个纪录片中的人物都是演员,他们并没有说爱尔兰的盖尔语,而是说着英语,有关他们的家庭内部生活、他们的婚姻与生育、宗教与信仰等都看不到,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生存的基础大海,但是没有看到它超越于生存之外的地方……今日有关弗拉哈迪用这种“重塑”(reconstruct)的再现手法拍摄纪录片颇多争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大师地位。事实上,直到如今,重塑手法依然是拍摄一些原始部落生活记录电影常用的手法。

    而我们看到亚兰岛人的尊严与智慧,坚持与乐观,与命运抗争的勇猛与毅力,已经足以显现出人文关怀的持久魅力。影片的画面风格带有北欧史诗的雄浑沉郁色彩,在压抑的氛围和风景中时而迸现出人性的光芒。康德分析“崇高”(sublime)这一美学范畴时说道,有数量上和力量上两种无与伦比、压倒性的巨大,而人的主体力量在这种巨大面前毫无惧色,闪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亚兰岛上孤绝的环境,正是它的主人崇高美学体现的绝佳背景。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电子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