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野性的温情
哭泣的骆驼(纪录片)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05  作者:刘大先


·影视看板·
  
      片名:哭泣的骆驼(纪录片)
      出品时间:2003年 
      产地:德国/蒙古国 
      导演:Byambasuren Davaa 
               Luigi Falorni 
      片长:86分钟
 
  
    剧情:

    影片一开始,捡柴的老人对着镜头,就像他曾在无数个夜晚,在蒙古包里给孩子们讲述古老的传说一样,讲起那个关于骆驼的美丽而哀伤的传说:骆驼原本都有来自天神的嘉许:一双美丽的角。但有一次,鹿把角借走没有归还,从此骆驼便天天眼泪汪汪地守望着地平线,等候鹿的归来。
 
    春天来到蒙古国南部这片寂寞的戈壁,一个游牧家庭迎来了一年中骆驼产崽的繁忙时期。一只母骆驼遭遇了难产,在牧羊人的帮助下,两天后才艰难地产下了一头非常罕见的白骆驼。母骆驼不知因何拒绝让这个可怜的新生儿分享自己的奶水和母爱。牧人们想了很多方法,也请了僧人做法事,僧人教牧民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接纳,和谐相处。但是,情况依然没有改观,小白驼日渐消瘦。
 
    为了拯救这只骆驼,牧人派出了自己的两个孙子穿越危险的沙漠去寻找一名乐师,他是拯救这只小骆驼的唯一希望。乐师来到这里,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和蒙古妈妈充满爱意的歌声,母骆驼开始逐渐被感化。当幼驼被再次带到她身边的时候,它流出了大滴的泪水,开始用自己的乳汁拯救这只濒临死亡的幼儿。电影结尾,骆驼也作为演员出现在演员表上,母骆驼和小骆驼的名字分别是:Ingen Temee和Botok,这似乎表明蒙古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关系。
 
  简评:

    在没有现代化科技介入的情况下,蒙古国戈壁上原生态的生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在广阔无垠的戈壁滩上生活,一个游牧家庭的日常生活就是面对暴戾的气候和贫瘠的资源。与骆驼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以平等的目光来看待这种充满灵性的动物。然而影片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骆驼或牧民家庭的亲情故事,还有关于人与自然的复杂纠葛,以及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与彼此的遥望。在戈壁的严酷环境下,牧民的生活与自然的环境状态紧密关联,对自然的崇敬呵护,自然也是对人自身的呵护与关怀。在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下,牧民们对自然和动物存有一种天然的彼此依存的感情。家庭和睦,人与动物彼此相拥,情感粗犷简洁,但却深沉而动人,当片尾的蒙古长调唱起的时候,让人无法不动容。
 
    难以回避的是,变革在悄悄地渗透着这个古老的家庭。孩子们开始厌倦了爷爷讲的那些重复的故事,寻找乐师的两位孩子对电视、电子游戏和冰淇淋的不同态度暗示着古老传统与现代化生活之间的摩擦,以及未来的一代所可能进行的选择。影片结尾,大漠深处的蒙古包外架起了卫星接收器,通过电视,一家人看到了纷繁而模糊不清的外面世界;爷爷说孙子以后就只会盯着那个小屏幕了。幸耶,不幸,谁也无法评判。
 
    蒙古国是个长期被人遗忘的国度,但是它却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有着同气连枝的关系,内蒙古阿拉善盟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民歌《孤独的白驼羔》,内容就如同本片所表现的故事。影片中所展示的故事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是共同遭遇的窘境:草原、河流、胡杨林和月牙泉在渐渐消失,纯朴简单的人性也一样。也许在现代社会工商业的高歌猛进中,需要更多这样充满蛮荒的野性而又无比温情的故事,以抚慰我们日渐干枯的心灵。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 [2007-1-5]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