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一次感伤的行旅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08  作者:刘大先

·影视看板·

片名:马背上的法庭(故事片)
出品时间:2006年
片长:101分钟
导演:刘杰

  
剧情
 
      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缓缓走来这样一支队伍:50几岁的法官老冯,因政策变动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队伍的最后,是一匹老马,驮着象征他们代表的国家权力——国徽。这是一个在山区流动着的法庭,艰苦复杂的环境与离别前最后的任务,注定这是一次伤感的行旅。
 
    3人先后到了傈僳族的鸡喉寨、普米族的鸡肚子寨、摩梭人的鸡肠子寨和彝族人的鸡尾巴寨。每个寨子都处理了一个案件:分家过程中的一个菜坛子;离婚女人将丈夫赶出家门;一个村民家的猪在村边拱了另一个村民家的罐罐山(祖坟);两个村妇之间欠150元钱无法归还……老冯在处理这些案件的时候,并没有固执于法律条文,往往不惜自己掏腰包,只求能息事宁人。因为他知道对于这些没有多少现代法律意识的少数民族村民来说,需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和常规。
 
    在阿洛的婚礼上,邻村的人却找上门来,原来村支书老葛因为他们的羊吃了本村的谷物而将羊杀了。老冯认为村规有违法律民主,并当场让阿洛以法官的身份证明老葛的做法不合法。老葛认为女婿胳膊肘往外拐,遂把女儿关在家里不让与阿洛举行结婚仪式。当夜,阿洛带着老葛的女儿“私奔”,虽然两人是合法夫妻,但此举破坏了当地的风俗,邻村的村民认为公家的法律人员不讲习俗,因此不认法庭不打官司了,纠分就这样消失于无形。
 
    阿洛不慎丢失了马和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摩梭人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由于和老冯的看法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孤独的山路,像多年以前的同事一样失足掉下山崖。   
 
简评
 
      这个影片是根据实事改编的,拍摄地点是云南西北部的宁蒗县山区,这里路况很差,有12个少数民族,经济和教育水平都很落后。如同导演自己所说:“在这里,现代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前行”。而导演就是力图透过一支流动法庭的办案之旅,制度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中国法制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民族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宗教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更直接表现出司法公信力的问题。
 
    影片显然属于那种以内容取胜的类型,采取了纪实性的手法,画面多呈灰色调,大多是中近景,着重刻画人物,弱化了环境之美,偶尔手持摄影,追求原生态效果。简单的线性叙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是贯穿于影片始终的乡约民俗等习惯法与现代国家法律体制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法官老冯在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中间的形象是暧昧的,是沟通两者不可或缺的粘合剂。通过他的断案方法与途径呈现出在边远农村法律与司法的冲撞与融通,亦即如何在乡俗浓厚的地域落实法律,化解民众纠纷。由于种种因素,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领域内超越了正式法律的控制,政府还不能提供足够的法律服务力量和基础来保持这些地区的秩序。老冯的故事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答案:立足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当然,这种解民忧、化民怨、止民争的解决方案背后需要司法人员付出更多,包括物质的钱财和精神的尊严。从这个意义而言,本片带有主旋律色彩,但在叙事中尤具有贴切的现实关注与深沉的民族文化关怀。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6-12-8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