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看板·
片名:防兔篱笆(Rabbit-Proof Fence )(故事片)
出品时间:2002年
导演:菲利普·诺伊斯
地区:澳大利亚
片长:94分钟
剧情:
1905到1971年,澳大利亚政府针对西部原住民实施一项计划,把白人在那些部落里留下的混血子女强行从他们的土著母亲身边带走,遣送到摩尔河营地,将他们改造为英裔澳大利亚人。这项“土著居民儿童重新安置计划”的背后是冷酷的种族歧视。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视土著为低等种族,为了“帮助”他们,政府决定以此逐步改良他们的血统:这些已有白人血统的土著后裔除了接受一系列“教育”之外,还被强迫与白人通婚。计划的代言人内维尔是个打着“职责、服务、责任”旗号的种族主义者。
1931年,14岁的Jigalong小女孩莫利和她8岁的妹妹黛西、10岁的表妹格雷斯一起被和其他的孩子集中到离家700多公里的混血儿居住区。面对着背井离乡的痛苦,莫利说服了黛西和格雷斯和她一起逃跑。凭着运气和莫利惊人的成熟、责任感与聪明,她们巧妙地一直与抓捕者周旋,并得知了只要沿着防止野兔的篱笆走,便可回到家乡。后来,在追捕人设置的陷阱下,格雷斯被抓住了。但坚强的莫利和黛西则穿越了危险荒芜的死亡沙漠,回到了故乡,并得到部落的保护。影片结尾,已经80多岁的两位老人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简评:
这是一部并不靠外在形式就能打动人的、有着质朴力量的震撼之作,尽管摄影运镜使风光场面也无懈可击。影片中那些被政府绑架的土著儿童被今天的舆论称为“被盗窃的一代”,电影是根据多丽丝的小说《Follow the Rabbit-Proof Fence》改编的,Rabbit-Proof Fence是横贯澳洲西部的防兔篱笆,将庄稼和沙地分开——似乎也隐喻着白人和土著之间泾渭分明的界线。多丽丝的母亲莫莉就是电影中被抢走,最后徒步千里逃回家园的3名小女孩之一。
片中少数族裔的人权受到的践踏让人想起二战时纳粹的可怕行径。只是相比于几百万犹太人被关在集中营中惨遭屠戮那样血腥残暴,这种方式显得更加文明一些,但他们是以文明的方式亵渎文明,以冷酷的手段扼杀另一种文明。现实中,1991年,澳大利亚议会一致投票通过,成立了民族和解委员会这样一个半官方机构,负责促进和指导原住民与主流社会的正式和解进程。1997年,澳大利亚人权及平等机会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名为“重返家园”,但那些土著的家又在哪里呢?当年被拆散的许多家庭的材料已经被当时的政府焚毁了,就算他们能找到当时的资料,这“被偷窃的一代”中又有多少愿意回归呢?毕竟他们已经认同了西方文化,与土著没有多少情感纽带了。据说,原作者多丽丝的小说发表后,她的妹妹随即否认了自己的土著血统。
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同化是必然的,但也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就像我国古代的民族大融合一样,农耕文明以其强大的优越性吸引游牧文明、渔猎民族靠拢,同时也吸收他们的长处。人为地加速这种进程就如同拔苗助长,非但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反而使文明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造成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痕,在未来的长久时期里隐隐作痛。每种文明都有它的特点和长处,正是多种多样的文明的存在,人类世界才会形成现在这种绚丽多姿的形态,才能在各种文明的相互比较中前进发展。各种文明,无论它是什么样的,都有存在的理由,这也是人类学者已经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