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大先]影视看板与镜头语言

    电影看板与镜头语言 

        (《柯尔克孜族的婚嫁丧葬》)电影里面表现民俗在第五代导演那里是个制胜的法宝,……但是那种“民俗”正如后殖民理论家们批评的一样,多数属于猎奇性的他者观察。而民俗影视片则更多带有呈现本真的愿望,尽管“本真性”可能永远无法企及,但至少表明了一种姿态。柯尔克孜的婚嫁丧葬广泛存在于突厥诸民族的传统中,这种传统也许不久的某一天在日益发达的资讯与经济狂潮中就消失了。记录将消失的事物,民俗电影在这里起了关键的作用。 
    《龙潭佤乡》是中国佤族编导拍摄的反映缅甸龙潭特区的纪录片,剪辑手法和叙事层次已经很成熟了。片子在有限的篇幅里,宏观上介绍了大到佤乡的地理、作物、习俗、家族传承、当代变革;微观上纪录了小到民间艺人制作餐具“木拉”的过程;乡里作为文化传承人的老人唱木鼓祭词和拉木鼓歌的细节;……赵桑松老人的家谱从自己这一代往上推,已延续了27代……这些鲜活的民族生活内容在日趋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现代生活中已经岌岌可危,能够留下来影像记录就显得弥足珍贵。
    与经典的民族志电影类型由外部文化的眼光来审视不同的是,《冰原快跑人》的出发点是从内部观看自己的文化,但产出的结果却达到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远抵任何文化的最深处,从心理上置换了有关边缘与中心的相对关系。
    我情愿把它当做一个人类学的文本:纪录片使每个观众可以成为一个人类学家——一个沙发上的人类学家,或者,一个被动的人类学家(通过别人的文本)——获得人类学家的异文化体验,并由此获得人类学家的宽容态度和阔大胸襟,而不是狭隘的民族(文化)自大主义者。可以说,《木帮》延续了“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纳努克》开创的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伟大传统和拍摄模式,并且无愧于这个传统。

──主持人:刘大先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