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白话小说创作大家——文康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16 作者:关纪新
清代晚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部受到普遍关注的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它的作者,就是满族作家文康。
一
文康,字铁仙,又字悔庵,别号燕北闲人,费莫氏,镶红旗满洲人。大约生在十八世纪末或十九世纪初,卒于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
他是世家子弟,曾祖父温福曾经任过工部尚书,在军机处行走,乾隆三十八年在金川战事中阵亡,被追赏伯爵衔;文康的祖父勒保作过经略大臣,节制五省军务,并受封侯爵;其父辈,也作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康还有个姑姑,嫁给了嘉庆皇帝的四子瑞亲王绵忻,他们家,也因此而成了皇亲国戚。
文康自己,曾经出资捐纳过理藩院员外郎,升郎中,又作到直隶天津兵备道。似乎因故而降了级,在咸丰初年被派到安徽凤阳府作了通判。文康一生在仕途上并没有达到前辈们的显赫地步,晚年又离职家居起来,连富贵的生活场面也没能维持住。于是,他有感于家事之兴败,提笔写起小说来了。正如十分了解他的朋友马从善在《〈儿女英雄传〉序》中所说:“先生少席,家世余荫,门第之盛,无与伦比;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先时遗物,斥卖略尽。先生块居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故著此书以自遣。其书虽托于稗官家言,而国家典故,先世旧闻,往往而在。且先生一生亲历乎盛衰升降之际,故于世运之变迁,人情之反复,三致意焉。先生殆悔其已往之过,而抒其未遂之志欤?”
二
文康写作的这部《儿女英雄传》,讲述的是,侠女何玉凤为报父仇,更名“十三妹”,浪迹四方,遇旗籍书生安骥和民女张金凤同时落难于能仁寺,便施展武艺将他们从恶僧手下救出,又撮合安骥和张金凤结为夫妻;后来何玉凤的仇人被朝廷除掉,她也嫁与安骥,与张金凤一道和睦事夫,最终促成安骥中举出仕,合家荣华,子孙富贵。
文康所处的时代,世风日下,满族上层人家多面临着颓败的趋势。作者希望这一颓势得以挽回,便利用小说来勾画出一幅他认为可行的再造祥瑞的蓝图。作品中安骥之父安学海的形象,是文康倍加赞许的,他在浊世中力保洁身,却又热衷科举,追求仕途利禄,主张以严明的封建等级制和伦理观来治国治家,虽遭陷害却不改初衷,竟然终于得到了好报。书里宣传一条“最是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的人生道路,认为要达到“儿女英雄”的标准,就必须要当好“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小说中所显示出来的这种思想缺陷,是十分明确的,这也是和作者的历史局限性相一致的。
《儿女英雄传》在思想主题上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影响这部作品尚具备有其他多方面的价值。小说对身边社会丑恶现状的揭示就很可观。作品一开头,就写了安学海就任河工令时因为不愿巴结贿赂上司,遭了一场横祸,连他的学生、钦差大臣乌明阿也说:“以老师的古道,处在这有天无日的地方,只怕以后还得预备个几千银子赔赔说不定呢!”同时,作者还对当时科举制度埋没人才,以及黑暗世道官逼民反等现象,做了大胆的披露。
《儿女英雄传》在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它又并不只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其中的言情部分更多些,同时也写得相当曲折动人。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出色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作品思想上的不足。文康还是一位善于编写故事、结构作品、刻画心理的文学高手,他甚至还在写作中,采取了当时中国小说创作中不常见到的留悬念、设伏笔、用倒叙等外国文学创作技巧。
在文康的笔下,社情民俗的容量极大,作品把清代中后期科举程序、市井生计、旗人社会、婚丧嫁娶、庙会场景、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情况,都做了十分具体传神的记录。而运用流畅悦耳、幽默动人的北京话进行创作,更是《儿女英雄传》的一大特征。胡适对这一点很有感触,他说过:“旗人最会说话,前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
三
《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或称为《儿女英雄评话》。文康所写的这部长篇小说,共有五十三回。据研究者推测,文康大约在没能彻底修订润色结束,便长辞人世了(据记载,文康晚年曾被朝廷派作驻藏大臣,也是因为病得无法成行而作罢了)。他的友人马从善,参与了将这部书稿刊刻出版的工作。而在刊刻出版的时候,五十三回的原著,被删削了一番,只剩了四十一回。文康如地下有知,定会为他的作品得以出版而高兴,也会为五十三回的原著到后来只流传下来四十一回而抱憾。
自清末以来,《儿女英雄传》便一直受到各地读者的欢迎。迄止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仅上海一地,就有多达近二十家的书局、报馆,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重印、发行。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大陆又有约二十家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版了这部小说。此外,在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这部作品也得到了翻译和评介。
文康的名字,将随着《儿女英雄传》的继续传播,日益为各民族的读者所熟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