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不散的班会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13  作者:关纪新

    算起来,从1963年跨进北京五中的校门,到眼前的2003年,我们66届初三(5)班的老同学们,已经相识整整40年了。说来让人骄傲,我们的班会,40年之后的今天还没有散。
    40年前,北京五中就是全市数得着的优秀学校,曾有“西四(西城的四中)东五(东城的五中),大学摇篮”之说。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少年,满怀对一生的美好憧憬,报考并进入了五中。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毫不夸张地说,对我们日后几十年的人生,都有清晰可见的影响,而我们班50名同窗间所结下的友谊,也是终生难忘的。
    1966年,正当我们备考高中之时,一场世间罕见的政治风雨席卷而来。我们的生命之舟被迫转向。命运逼迫着我们,注定不再知道高中的门朝什么方向开。糊里糊涂地参加了两年“文革”,1968年,我们离开了这方一生一世忘不掉的校园,或上山下乡,或进工厂入兵营,步入光怪陆离的大社会……
    ……1988年,我们的老班长会同几个老同学,采取多方探察联络的方式,召开了离别20年后的又一次“班会”。年近“不惑”的我们得以再度聚首。“今天,咱们不谈学习、作业和值日,只叙工作、身体、老婆孩子!每人十分钟,按学号顺序发言。”老班长主持班会还是那么简练明了,可大家却不知这满肚子的话该从哪里说起啦。
打那儿以后,我们的“班会”基本每一两年召开一次。时至今日,已联络上的同学将近40名。当年一个个“秃小子”,有的已经发福,有的已满头银丝,虽然座中有的成了省委秘书长,有的成了专家学者,有的当上了国内知名企业的老总,甚至其中也不乏“先富起来”者,彼此却一丁点儿的隔膜也没有。大家都在靠诚实劳动吃饭,都算得上是社会中坚,所以活得毫无愧色。
    惟一让我们伤感的是,当年同在一个教室读书的老同学,已有六位先后辞世,我们的眼前总是闪现着他们的音容笑貌,心中不免泛起酸痛。今天,我们都已年过半百,每每相聚,最集中的话题已经悄然转为互道珍重。另外,班里还有好几位同学至今仍未找见,大家十分想念他们。
    我们总是盼望能在“班会”上常见面,盼望老同学们个个活得开心,活得硬实。我们的“班长”,虽说是再也不会“改选”了,大家可是绝对信任他,愿常常接到他召开“班会”的通知。
    正是——
    遥想当初,风华正健。考取五中,得酬宏愿。静心苦读,志存高远。同窗三载,情谊弥坚。殊料“文革”,来者不善。课桌掀翻,航船搁浅。一朝流落,地北天南。坎坷饱经,艰辛尝遍。廿年重逢,叹喜参半。“班会”重开,真挚重现。地位高低,作等闲看。携手人生,互励互勉。而今半百,识尽冷暖。置身故友,恍如从前:互称绰号,戏谑调侃。顽皮神情,依稀昨天!逝者如斯,终究不返。白霜染鬓,难驻华年。今朝把盏,诚祝康健。五中情结,深植心田。愿我“班会”,今生不散。少年情义,相伴永远!

           北京五中1966届初三(5)班部分同学,2003年春于北京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