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初年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优秀的满族词人。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代表了满族早期作家创作的高水准,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领域享有盛誉。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赞誉,表达了他对纳兰性德词作成就的推崇。
一
纳兰性德是正黄旗满洲人,姓叶赫纳兰,原名成德,后来为了避太子的名讳而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因出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 1月19日),正值隆冬时节,所以幼时曾被唤作“冬郎”。
性德的先祖原是土默特氏蒙古人,因为通过战争翦灭了女真人的纳兰部并且占领了该地方,便以纳兰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了“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首领。在“后金”时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性德的高祖金台石率领叶赫部众殊死抗争,终致失败,金台石本人自焚身亡。虽然后来叶赫纳兰氏家族归顺了清廷,并且继续享有显赫的贵族地位,但是,金台石战败自杀的历史事件,却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成了最高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族与满洲贵族叶赫纳兰家族之间长期存在的心理介蒂。
性德的父亲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大学士。他兼通满、汉语言文字,不但学识广泛,而且具有突出的政治才干,从青年时期开始,便辅佐康熙皇帝除弊兴政,立下过许多功劳,并获取了皇帝的赏识,在仕途上一路飞黄腾达。明珠虽说是一位在政治上颇有作为的名相,却同时也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和贪得无厌的人,他的家庭十分富有,生活上更是极尽奢糜。出身在这样一个封建望族之家的纳兰性德,自幼所处条件异常优渥,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这位公子偏偏生性不喜好尊贵。他从小便有着非常广泛的人生追求,不仅对读书、骑射等陶冶性情之事特别用心,而且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更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
康熙十五年(1676年),性德参加殿试,中了二甲第七名进士。康熙皇帝没有让他任文职,而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了侍卫。他先是三等侍卫,后来又被擢升为一等侍卫,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侍卫的职务。在近十年的侍卫生涯中间,他先后扈跸出巡过昌平、霸州、巩华、汤泉、保定、盛京、吉林、五台山、古北口、泰山、苏州、无锡、南京、曲阜等许多地方。由于他的忠诚、胆识以及不凡的才能很得皇上的信任,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之后,他还三度单独奉旨,远去东北和西北边疆,执行特殊的政治和军事使命。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年仅30岁的性德身染重病,“七日不汗”,以至英年早逝,长别人间。他的死,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上自皇帝,下到朝廷内外,以及满、汉文化界,无不为之痛悼。
二
性德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词作为最高,同时,他的诗歌写得也很见功力,诗论亦显示了特殊的造诣,另外,他在书法和翻译方面所达到的水准,也受到了时人赞许。
他的词作,在艺术风格上以婉约清凄为主,以天然浑朴为辅,表现出多方面多向度的魅力。
问君何来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
归不得,两浆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菩萨蛮》)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
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
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易将息,
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青衫湿遍》)
这两首词,前者写于随皇帝出巡时,倾诉了对爱妻的不尽思念;后者写于妻子故去后,表达了极度的伤感。这类作品在性德词作中比例较大,透过凄楚、真挚的情感描绘,充分显示出其在艺术上“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清人陈维崧语)的突出特征。
身为文武全才的少数民族词人,性德有些作品的选题与审美,是相当独特的。例如描写北方军旅生涯的两首: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暗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吹醒,由他好处行。 无
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菩萨蛮》)
王国维说过:“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可见,性德的创作中,还存在着鲜明的民族气质。他那特殊的艺术品味,为清初的中原文坛吹来了清新的空气,也因而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康熙二十二年,性德伴驾东巡至吉林乌拉,那儿正是自己先世生息以及曾祖金台石败亡的地方,感慨系之,他填写了《浣溪沙·小乌拉》一首:
桦屋鱼衣柳作城,鲛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 犹记当年军
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废话分明。
词人并未说明他所提到的兴废感是指的什么,看来,已经不仅仅是叶赫纳兰与爱新觉罗之间的宿怨,从上下阙对比写出的原生态的满洲乡俗与耳际鸣响的梵钟之声,可以想到,性德心底对民族文化的兴废变迁,感触也是很强烈的。
三
纳兰性德一生著作十分丰厚。二十岁之前,即主持编纂了长达一千七百九十二卷的《通志堂经解》,其中辑入了一百四十余种宋、元以后解释儒学经典的书籍。后来,他又创作了《通志堂集》共二十卷,包括诗、词、文和“渌水亭杂识”各四卷,赋一卷,杂文一卷,附录二卷。他的词作,以《饮水词》之名为世人熟知。
在短暂一生的文学活动中,性德与汉族文化人建立了广泛的交往。这在清初满族贵族刚刚入主中原不久的时候,是领一代民族文化风气之先的作为。他的业师徐乾学,是一位汉族儒学大家,如果没有他的教诲与帮助,年轻的性德想要完成《通志堂经解》的浩瀚编纂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在清初的社会生活中,满族贵族与汉族士大夫阶层之间的畛域隔阂是相当明朗的。性德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但努力地汲取汉族文化的营养,而且和一批最有才华的汉族文化名士培养起了真诚的友谊。当时的一位著名汉族诗人吴兆骞,曾因顺治年间乡试科场案而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地方,长达近二十年,几乎已无生还的希望。性德从流传的吴兆迁诗文及吴的朋友们那里,了解到吴兆骞的才学与人品,十分倾慕,终于巧妙地利用康熙皇帝意欲笼络汉族地主阶级文化人的机会,与父亲明珠、老师徐乾学等人合出资金,将吴兆骞从流放地赎回到京城来,让他做自己家里的教师。两年后,吴兆骞就去世了,性德又全力地“为之纪丧,恤存孤稚”。这件事,曾在当时的汉族文化人中间传为佳话。此外,朱彝尊、顾贞观、陈维崧、梁佩兰、严绳孙、姜宸英、马翀、韩菼等汉族名士,也都是性德的人生至交和文学同好。在性德的作品中,留有许多歌颂这种友情的记录。例如有名的《金缕曲·赠梁汾》,就是他写给忘年之交、汉族文人顾贞观的,词作以沉雄炽烈的情感,展示了自己对朋友、对人生的磊落襟怀: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
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沈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
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
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作为一位统治阶级的贵公子、一位受到皇帝信赖的贴身侍卫、一位异民族的青年,纳兰性德在与汉族文化界的交往中间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进取精神和文化包容性格,是十分具备远见卓识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取得了那样引人瞩目的文学成就,成了在清初词坛上与朱彝尊、陈维崧三足鼎立的大词人,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典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