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少数民族古代散文涵盖书表、 碑铭、 历史文学、 传记文学、 游记、 随笔、 杂文等,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并具有多重价值。 书表、 碑铭、 游记、 随笔、 杂文等形式活泼、 短小精悍, 历史文学、传记文学则是鸿篇巨制。 其风格或深沉, 或思辨, 或幽默风趣, 或情感真切, 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 又由于这些散文有的是用民族文字创作的, 其形式与各民族民间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深受各民族民间作品格式的影响;有的作品为散韵结合的形式, 活泼风趣, 引人入胜。 其中的书表、 碑铭、 历史文学和传记文学最具特色, 为中华文学添彩增色。
〔关键词〕少数民族古代散文;书表;碑铭, 历史文学;传记文学
我国少数民族散文作品最早可追溯至古代西北地区的书表和碑铭, 它们不但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文学价值。11 世纪以后, 在蒙古、 藏、维吾尔等民族中相继出现了历史文学和传记文学,这些作品虽以写史记人为主, 但引用了本民族的神话、 传说、 故事、 寓言、 民歌、 谚语, 运用了诸多文学虚构的写作手法 , 因而使作品文采斐然,避免了枯燥的历史罗列 , 具有文学的风格。 至明清, 逐渐出现了游记、 随笔、 杂文等。历代少数民族散文,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历史的风云、 社会的变革, 以及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自然景观,成为中华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古代散文涵盖书表、 碑铭、 历史文学、 传记文学、 游记、 随笔、 杂文等,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 并具有多重价值。 书表、 碑铭、 游记、 随笔、 杂文等形式活泼、 短小精悍,历史文学、 传记文学则是鸿篇巨制。其风格或深沉, 或思辨, 或幽默风趣 , 或情感真切 , 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又由于这些散文有的是用民族文字创作的, 其形式与各民族民间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深受各民族民间作品格式的影响;有的作品为散韵结合的形式 , 活泼风趣, 引人入胜。本文就其中最具特色的书表、 碑铭、 历史文学和传记文学展开评述。
一、 少数民族古代书表
少数民族古代书表, 就目前资料, 最早见于羌人。三国时 , 古羌人出现了一批汉文化程度较高的军事将领 , 如马腾、 马超、 姜炯、 姜维等,他们不仅通晓汉文书简, 而且还能熟练地运用汉文进行创作。 三国时期的羌人书表作品主要有:马超的 《临没上皇帝书》, 姜维的《表后主》、《密书通后主》, 无名氏的 《姜女书简》 等。其中, 马超的《临没上皇帝书》 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羌人散文作品 , 大约作于公元 222 年。这一时期的羌人书表, 篇幅短小 , 文采亦略显不足。
晋及十六国时期 , 羌人书表创作的数量明显增多, 个别作品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 特别是东晋刘裕在攻灭后秦时, 抄杀焚烧, 使得这一时期的羌人书表作品, 大多在战火中散失了。这一时期羌人书表按内容分为:一是为招贤求士而作的诏文 , 如姚兴的《与桓、 标二公劝罢道书》、 《与僧迁等书》 等, 这类作品内容深邃, 情感真挚 , 骈散相间, 文采流溢。 二是以谈论佛教理义为主的撰述, 如姚兴的 《通三世论》、 姚嵩的《上后秦主姚兴佛义表》 等 , 这类作品内容玄虚, 文字仓奥, 但有些比喻较为生动 , 富有文学意味。 三是为处理军政国事而作的文书, 如姚弋仲的《上石勒书》、 姚苌的《下书禁复私仇》、 姚兴的《敕关尉》、 姚泓《下书复死事士卒》 等 , 这类作品,内容比较单薄, 文字也很简短 , 史学价值较高,然文学意味稍嫌不足。
西夏时期的羌族书表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 :从事书表创作的羌族人明显增多, 书表作品的数量进一步增大, 总体质量亦有所提高;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广阔和深入;西夏文书表创作的出现, 进一步拓宽了羌族书表创作的领域 ;书表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更为丰富多彩。 西夏之前的羌族书表创作艺术手法主要有叙事、 议论、 比喻、 对仗、 排比等 , 这一时期在继承和发展上述表现手法的基础上 , 又增加了描写、 对话、 人物性格刻画 , 以及将民间传说故事引入书表创作等新手法, 大大增强了书表创作的表现力 , 进而使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如元昊的 《延祚二年上宋仁宗书》、 谋宁克任的《上夏崇宗皇帝书》、 婆年仁勇的《黑水守将告近禀帖》 (西夏文)等。从文风上看 , 这一时期的羌族书表创作, 虽然大多受到中原骈体文的影响, 但又不为其刻板的模式所拘泥, 在注重对偶、 排比等手法的同时, 又能根据内容的需要改变句式, 自由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时期的许多羌族书表作品 , 字里行间流贯着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这一时期传承下来的书表作品 , 已不再是单篇独作 , 而是成批的 , 表明羌族书表创作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随着西夏文字的创制和使用 , 羌人也用西夏文从事书表创作, 遗憾的是, 由于种种原因 , 流传至今的西夏文作品为数不多。
二、 少数民族古代碑铭
少数民族古代碑铭主要见之于维吾尔、 藏、羌、壮等民族的文学中。
碑铭文学在维吾尔族古代散文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公元551 年至公元840 年的 300 余年间,突厥与回鹘民族在我国西北地区曾先后建立过东突厥汗国、 后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等地方政权,各汗国的可汗喜刻石立碑 , 以记录自己民族的历史和首领们的丰功伟绩, 这就是突厥文碑铭。迄今为止已发现十数块碑石 , 比较完整而有重大历史、 文学、 语言价值的大块碑铭, 计有《雀林碑》、《翁金碑》、《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厥利啜碑》、《磨延啜碑》、《铁尔汗碑》、 《九姓回鹘可汗碑》、 《雅格拉卡尔汗碑》、《喀拉曲勒碑》、《苏札碑》、《塞维列碑》 等 10 余块。 这些碑铭的语言古朴亲切 , 文字精练, 散韵相间 , 结构严谨, 叙事形象生动, 记述了民族和汗国的发展史 , 歌颂了可汗的英雄业绩 , 具有英雄史诗的韵味。其中 , 《阙特勤碑》 和 《毗伽可汗碑》 的文学性最强。两碑分别建于公元 732 年和公元 735 年, 于 1889 年在今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地方同时被发现。两座碑铭的原文均出自阙特勤和毗伽可汗的外甥也勒哥之手 , 故有许多雷同之处。 《阙特勤碑》 以毗伽可汗的口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 详细叙述了后突厥汗国的开国历史, 说明创业之艰辛、 幸福来之不易, 呼吁全体突厥人民团结一致, 共守基业。对阙特勤可汗的英明睿智、 勇武善战、 抵御入侵、 治国兴邦的壮烈历程作了赞扬。 碑文结构完整 , 层次分明, 脉络清晰。 叙述语言主体为散文, 行文之际, 多有韵文和哲理性的排比句, 散韵相间 , 诗意浓烈, 优美轻灵, 流畅自然 , 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抒情色彩, 深沉亲切 , 语重心长。《毗伽可汗碑》 又名《默棘连碑》 , 碑文题铭与《阙特勤碑》 相同 , 正文描述毗伽可汗 14 年为设、 31 年为特勤、 19 年为可汗过程中南征北战的英雄业绩 , 叙事说理周密细致 , 文辞流畅生动。
吐蕃时期的古藏文文献中 , 有一批盟誓碑文和铸钟铭文, 大都是和约盟誓、 祝颂祈祷一类的记述性文字。 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记述汉藏友好、 歌颂赞普德政功勋、 记录臣属忠贞功绩、 盟誓信佛崇法、 颁赏王族特权等。这些碑文文字简朴, 语言流畅 , 叙事明晰。
《唐蕃会盟碑》 首先阐明结盟始末, 强调结约的目的是 “和叶社稷如一统” 。然后追述和赞扬了历史上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和亲密关系 , 虽然偏重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往来 , 却是当时汉藏两大民族亲密团结的见证,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 文词恳切真挚。碑铭文字朴实无华, 通俗流畅 , 琅琅上口, 行文气势浑厚雄壮, 结构细密严谨 , 反复强调 “和叶社稷如一统” , 表达了迫切的心情,真诚的意愿, 体现了高度的表达技巧和朴素优美的文采。《俺拉木·达扎鲁恭记功碑》 记述达扎鲁恭内助赤松德赞平叛逆、 理国政, 外领蕃军攻唐廷、 陷京师等功绩, 反映了吐蕃统治阶级内部,奴隶主之间矛盾斗争的尖锐和残酷。唐、 吐蕃双方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友好的总潮流中, 有时也有激烈征战的游涡 , 使民族关系遭受损害 , 给人民带来灾难。石碑正面是赤松德赞授予达扎鲁恭的诏书 , 记述赞普对鲁恭的子孙后代赐爵授官 , 予以保护, 只要不背叛赞普 , 对其罪行均予以减刑或赦免, 不夺其奴隶、 土地、 牲畜等家产。 碑文文字简朴, 语言流畅, 达意明晰。 《谐拉康碑》(甲)系赤德松赞为旌表高僧娘·定埃增的功劳而颁诏刻立的。定埃增是赤德松赞的师傅 , 自幼对其多所教诲爱护 , 当赤德松赞死后 , 外戚联络赤松德赞的妃子和母亲才邦氏, 以反佛崇苯为号召, 欲倾覆王室 , 篡夺政权。 赤德松赞长兄牟尼赞普继父登位, 推行佛法 , 仅一年余, 即被母后才邦氏毒死。次兄牟迪赞普也被害身亡 , 赤德松赞的生命也危在旦夕。 此时多亏娘·定埃增等人极力护卫并拥立之, 赤德松赞方得登上赞普之位保卫了王室政权, 安定了社会 , 立下不世之功。此后 , 娘·定埃增辅佐赞普治理国家, 忠贞不二,卓有功绩。《谐拉康碑》 (乙)的内容与《谐拉康碑》 (甲)大体相同 , 只是强调了所赐特权永受保护之意。
此外, 古代藏族碑铭还有 《赤德松赞墓碑》歌颂赤德松赞 “ 足智多谋 , 宽宏大度, 勇毅不拔, 骁武娴兵” , “为人主而常理法度, 内乱不起, 百姓安宁, 蕃土民庶 , 能安谧起居 , 各享逸乐” 等德政。《工布第穆萨摩崖刻石》 为赤德松赞赐予工布地区噶布小王的盟誓文书, 重认并维护噶布小王一系在当地的特权 , 不许他人滋扰侵犯。《噶迥寺建寺碑》、 《桑耶寺兴佛证盟碑》 倡行佛法 , 约之以盟誓。《楚布江浦建寺碑》 记述建寺缘起及赐予寺庙特权等。
西夏时期, 羌人创作有许多碑文刻记, 成为古代羌族散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羌人碑文刻记中 , 至今存文较为完整 , 并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是《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西夏文面)和《黑河建桥敕碑》。 它们是西夏羌族碑文创作的代表, 尤其是西夏文碑铭是古代羌族散文创作的新样式 , 拓宽了古代羌族散文创作领域。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着重叙写了凉州城护国寺内一座七层高的佛塔, 它是阿育王所建 84000 座佛塔中的一座, 以安奉佛的舍利之用。 后来因年久失修而毁坏 , 前凉王张轨在位时, 曾将其宫殿建于此塔遗址上, 结果引出许多神奇的 “灵应” 之事。张天锡继位后, 即毁弃宫殿, 重建佛塔。 及至西夏时, 此塔虽经历了 800 多年的沧桑, 却依旧完好无恙 , 并屡有护夏国兴盛的 “灵应” 事件出现。碑铭用大量的篇幅来宣讲佛法理义 , 并将其与佛塔的 “灵应” 联系起来, 其用意在于通过一些离奇的故事来宣扬佛法的威力 , 并为西夏统治者们的崇佛之举歌功颂德。 碑文联想奇特, 比喻生动 , 节奏鲜明, 对仗工整 , 既朴实厚重, 又不失神奇浪漫。《黑河建桥敕碑》 以国君的口吻, 敕告黑水河上下的所有自然界诸神, 希望他们重加神力, 密运威灵 , 使水患永息 , 桥通久长。虽有不少虚幻和唯我独尊的思想 , 但也表现出了对于利国便民者的赞赏。碑铭中对山神、 水神、 龙神、 树神、 土地诸神等的敬仰, 表明西夏社会除信仰佛教之外 , 还信仰原始的多神教 , 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党项羌人的民情风俗。整篇碑文气势雄浑 , 感情充沛, 词意丰厚, 文才流溢 , 并将口头传说引入碑铭创作。
壮族古代碑刻, 至今发现的有武则天当政时留下的《智诚洞碑》、 《大宅颂碑》 两块摩崖石刻, 以及之后各地的许多石刻 , 如《迁司治记》、《建镇南桥记》、 《筑土城记》、 《重修云山寺碑记》、《秀岩别墅记》、《奉本府王太老爷禁革碑》、《全茗土州革除碑记》、 《若盈土州碑记》 等。仅广西马山县目前已发现的碑刻就达 82 块。 这些碑文语言简朴生动, 资料翔实 , 富于文采, 既是重要的文献, 又是独特的文学作品。
三、 少数民族古代历史文学
11 世纪以后 , 在蒙古 、 藏 、 维吾尔等民族中相继涌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 这些作品虽以写史为主, 但引用了本民族的神话、 传说、 故事、 寓言、 民歌、 谚语, 运用诸多文学虚构的写作手法, 因而使作品文采斐然 , 妙趣横生, 避免了枯燥的历史罗列, 具有文学的风格, 因而被称为历史文学。 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藏族的 《红史》、 《布敦佛教史》、 《西藏王统记》、 《青史》、《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巴协》 ;蒙古族的《蒙古秘史》、 《黄金史》、 《蒙古源流》、 《水晶珠》 ;维吾尔族的《喀什史》、 《伊朗王史》、 《拉失德史》、《王书》、《伊斯兰文书》 等。 这些作品涉及到各自民族古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 , 又引用了很多民间神话传说,语言活泼生动 , 文笔流畅 , 兼有史学和文学的价值。
《西藏王统记》 又名 《藏王世系明鉴》 , 叙述了上起吐蕃史前传说时期藏族的起源, 以及聂赤赞普后的历代赞普, 下至吐蕃王朝崩溃后诸小王割据 , 社会一度动荡不安的历史, 基本概括了藏族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崩溃的历史延续和佛教发展史, 也涉及到与邻邦的交往。 松赞干布、 赤松德赞和尺热八杰在位的业绩以及汉藏关系是作品表现的重点。 作品在叙述历史时引用了很多民间神话、 传说和故事, 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贤者喜宴》 全称 《圣法转轮大德史明轮·贤者喜宴》 , 因刻板于山南洛扎代哇宗拉隆寺 , 故又称《洛扎佛教史》。 它记述了上至远古下至元明时期的西藏历史 , 还涉及到汉地、 突厥、 苏毗、 吐谷浑、 于阗、 南诏、 西夏、 蒙古等的佛史王统 , 对古印度、 泥婆罗、 克什米尔、 大食等古史亦有记载。史料丰富翔实, 广征博引 , 文采流溢, 妙趣横生。 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不少宗教神话故事。
《西藏王臣记》 是 17 世纪中叶藏族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文学著作。它记述了从松赞干布执政到固始汗入藏、 黄教建立噶丹颇章政权之间上千年的历史。 其中对各地方政权之间纵横捭阖、 尔虞我诈、 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及互相争城掠地、 征战不息的军事斗争的描写 , 对广大僧俗群众因这些地方政权割据一方、 互相攻伐、 残杀无辜而受害的描述, 不仅对研究西藏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而且富于文采。 作品以散文叙述的同时 , 还通过许多精彩的格律诗以抒情怀。
《蒙古秘史》 亦称 《元朝秘史》 , 是蒙古族最 古老的历史文学巨著 , 世称蒙古三大文学名著之一。 作品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中心, 真实而形象地记述了 12 世纪下半叶至 13 世纪上半叶蒙古高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 详细记载了蒙古族原始社会的遗迹 , 以及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全面系统地反映了 13 世纪蒙古的社会制度、 生活习俗、 文化遗产、 宗教信仰以及蒙古军队的组织机构、 战略战术等, 具有历史学、 文学、 民族学等多种价值。 作品以叙事为主、 抒情为辅 , 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 叙事部分朴实清晰, 详略得当, 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 富于性格特征。语言生动活泼, 简洁明快, 浑厚淳朴,散发着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 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黄金史纲》 全名为 《诸汗源流黄金史纲》,记述了古印度和西藏王统世系 , 远古时期黄金家族从孛儿帖·赤那到成吉思汗父也速该把阿秃儿的传承世系及其史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对外征战的业绩及其驾崩殡葬的过程, 蒙元时期从窝阔台汗到妥欢帖木儿汗的传承世系和妥欢帖木儿汗失国, 明代蒙古时期从妥欢帖木儿汗到林丹汗的传承世系及其史事。传说故事的记述形象直观 , 其中某些人物对话、 细节描写更是生动逼真。 作品采用形象直观、 知情合一的表现方式和叙述、 描写、 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述, 吸收溶合了传统民间文学形式。
《罗·黄金史》 是一部具有神奇色彩 、荟萃各种文学样式的历史文学作品。 前半部分记述从蒙古先祖到成吉思汗逝世的历史 , 后半部分记述从窝阔台、 贵由、 蒙哥到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薛禅可汗至林丹汗时期的历史。突出阐明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乃至哲理, 强调团结统一、 反对分裂割据的政治主张 , 同时表现了成吉思汗的求实精神和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 作品穿插了许多民间神话传说、 叙事诗、 训喻诗、 格言诗、 历史故事等, 并夹杂以作者编造或创作的东西。 语言散韵相间 , 诗文并茂, 有强烈的节奏感 ;在熟练运用简洁、 精确的蒙古语言写作的同时 , 自觉不自觉地将佛经中的许多梵、 藏语汇 , 运用于各种比喻、 博喻之中。
《蒙古源流》 记述了宇宙的形成 、人类的起源、 印藏王统以及蒙古诸汗源流, 从蒙古始祖孛儿帖·赤那写到成吉思汗、 忽必烈汗、 达延汗直至林丹汗, 其中对 15 至 17 世纪蒙古社会历史、诸汗世系的记述 , 尤具珍贵的史料价值。而在叙写每一历史事件时 , 无不倾注鲜明的爱憎感情,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其中的许多故事、韵文具有相当的文学色彩 , 不失为一部历史文学著作。 在真实记叙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神奇故事、 历史传说和抒情诗歌。语言在继承古代蒙古书面语言的基础上 , 一方面吸收了贵族知识分子在官场惯用的文言文和鄂尔多斯地区的一些方言 ;一方面采用从佛经翻译过来的梵、 藏词语和从满、 汉文献中引用的满、 汉词语。
《喀什史》 是建于公元 10 世纪末的黑汗王朝的开国史 , 它记述了可汗侄子萨吐克·布格拉汗首先皈依伊斯兰教的过程。同时记载了萨吐克·布格拉汗对尚未接受伊斯兰教的巴拉萨衮的圣战过程。作品以传说故事形式叙述, 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对研究喀喇汗王朝有重要的价值。
四、 少数民族古代传记文学
15 世纪末以后 , 在蒙古 、 藏、 维吾尔等民族中相继出现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学样式, 这些作品虽主要记录可汗、 赞普、 大臣、 官吏、 宗教领袖人物的一生或部分事迹, 但将历史事实传说化、 传奇化, 或将虚构的传说故事写入作品 , 使人物形象表现出神异的传奇色彩, 在历史笔法的记述中不时插入文学笔法 , 使真实的记述表现出一定的形象性、 抒情性、 象征性, 被称为传记文学。 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藏族的《米拉日巴传》、《颇罗鼐传》 及敦煌藏文写卷中的 《止贡赞普传略》、《达布聂赛传略》、 《赤松德赞传略》 ;蒙古族的《名为黄金史之成吉思汗传记》、《圣者乃吉托音达赖曼殊室利传———开光显扬如意珍》、《热津巴札雅班第达传·月光》;维吾尔族的 《布格拉汗传》、《乌瓦依斯耶传》、 《萨吐克·布格拉汗传》、《马乌兰纳·阿尔西丁·瓦里传》、《真理寻求者汇集》、《默哈买德·夏立甫和卓传记》、 《阿布·纳斯尔·萨曼尼和卓传记》 等。
《米拉日巴传》 又称 《米拉日巴的一生》 , 记述了米拉日巴一生的事迹。米拉的父辈家境原很富有 , 米拉7 岁时, 父亲亡故, 伯父、 姑母趁机霸占家产, 将孤儿寡母赶出家门。 母亲为了报仇, 督促米拉学习咒语, 学成之后 , 他用咒术的法力使伯父、 姑母家中 3 人死于塌房之下 , 全村的庄稼毁于冰雹。事后米拉深感自己罪孽深重,追悔莫及。为了消除罪孽 , 米拉便从当时噶举派鼻祖马尔巴求习佛法。经过一次次的磨炼, 米拉学得法要 , 便独自遁入山林, 潜心修行 , 终于获得了 “正果” , 成为噶举教派的一代宗师。米拉日巴一家的悲惨遭遇 , 正是当时一般藏族民众生活的写照 , 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虚伪的丑态, 赞扬了米拉的父亲善良忠厚的品德, 谴责了米拉的伯父、 姑母的自私、 贪财、 忘恩负义, 并使他们最后得到应有的惩罚 , 体现了民众的善恶观 , 反映了受压迫者反抗复仇的斗争精神。传记主要采用问答形式 , 即米拉日巴与日琼巴师徒之间的问答 , 只有最后一小部分是作者的叙述。
《颇罗鼐传》 记述了颇罗鼐·索南多吉一生的事迹。他年轻时敢与地方上的权贵相抗衡, 不畏权势和强暴。从政以后 , 外抗准噶尔部族的侵扰,内平隆布鼐和阿尔布巴之乱, 屡建功绩 , 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重用, 加官封爵。传记记述了当时西藏地方剥削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抨击了从政者贪婪腐化、 排斥异己的丑行 , 揭露了分裂祖国、 制造内乱者的罪行, 赞扬了平息叛乱建立功勋的颇罗鼐等人 , 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西藏动荡不安的社会面貌。 传记采用散韵结合的文体,说唱相间, 协调变化;善于通过渲染铺叙, 运用对话比喻以及细腻的描摹来表现人物形象;行文井然有序, 错落有致, 疏密相间, 笔墨凝炼。
《名为黄金史之成吉思汗传记》 简称 《成吉思汗传》 , 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行猎途中抢夺诃额仑夫人写起, 一直记述到成吉思汗征伐唐兀惕去世, 灵车途经毛尼山之呼和布尔地方陷入泥淖 , 苏尼特的吉鲁格台把阿秃儿向圣主英灵禀明誓言, 拽出灵车。 作品将历史事实传说化 , 口传特征明显 , 全书基本为传说故事的连缀。语言修辞保留了蒙古族历史文学古朴的风格, 除个别词句外, 基本没有佛教的影响;文体虽然和印藏高僧传记一样 , 都是散韵结合, 但是不同于印藏高僧传记镶嵌式的散韵结合 , 而是在质朴的叙述中插入类似传统谚语式的双行、 四行韵文。
《圣者乃吉托音达赖曼殊室利传———开光显扬如意珍 》 简称 《乃吉托音传》。第一章记述乃吉托音出生于四卫拉特土尔扈特部汗王之家,一次和众人狩猎 , 射伤一头将产仔的野驴, 眼见 其流产死去, 心灵受到极大震动, 便下决心信佛向善。第二章记述乃吉托音到达西藏扎什伦布寺拜班禅大师学习经咒佛学 , 经班禅大师指点 , 转道家乡土尔扈特、 喀尔喀 , 往东方呼和浩特之地宣教的过程。第三章记述乃吉托音在呼和浩特修炼的 23 年中, 施法术降雨解旱 , 将官员、 平民引入佛门 , 招收众多徒弟等宣教活动。 第四章记述乃吉托音离开呼和浩特继续往东方宣教的活动。第五章记述乃吉托音因宾图夫人病重召见,途中在翁牛特旗圆寂后, 官员、 百姓等众施主及其徒弟大办经会 , 建塔安葬其舍利等过程。 作品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使乃吉托音的形象不但感性地丰富起来, 而且上升到了超凡越圣的神佛境界, 表现出神异的传奇色彩。 作品以华美的散文叙述为主 , 开头、 结尾和中间插入不少四行的镶嵌诗, 使整部作品行文错落有致 , 感情起伏跌宕。
《热津巴札雅班第达传·月光》 简称 《札雅班第达传》。 札雅班第达, 和硕特部人, 17 世纪卫拉特部著名高僧学者、 宗教领袖、 诗人、 翻译家。17 岁出家 , 在西藏学经 10 年, 获热津巴学衔。1638 年, 奉达赖喇嘛和班禅圣命 , 回到卫 拉特弘扬佛教。 12 年后再次去西藏献祭供品, 返回后继续为经教奔波。 1662 年夏第三次赴藏,途中在青海柴达木圆寂。 作品真实地记述了札雅班第达一生的事迹和光辉形象以及与其有关的卫拉特政教历史事件, 同时按照佛教化身转世的原理, 还记述了札雅班第达圆寂后约 30 年卫拉特的政教历史活动。作品在历史笔法的记述中不时插入文学笔法 , 使真实的记述表现出一定的形象性、 抒情性、 象征性。
原文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杨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