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满文古籍整理:厚积薄发结硕果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8  作者:吴元丰

 

清乾隆四十三年军机处满文上谕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都创造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涵载这些历史文化的古籍。满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还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推广和使用,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满文古籍文献。

  历史地位造就文化中心

  北京作为清朝的国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满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从而成为了满族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核心区域。无论满文图书的刊刻还是流通、收藏,均居全国之首。特别是在皇宫内收藏的满文图书,不仅种类和数量繁多,而且有不少十分珍贵的内府刻本、精写本和武英殿刻本。

  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各类大学、科研院所、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相继建立,其中有不少单位都收藏满文图书。如今北京地区保存满文图书的单位,主要有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民族图书馆、雍和宫等14个单位。若按版本计算,北京地区14个单位保存满文图书1700余种,约占现今存世满文图书的80%。

  重点文化项目的启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1997年,国家民委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写纲要的通知》,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大型文化工程。2000年底,北京市民族古籍办委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正式成立了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满文编委会。2001年初,编委会举办满文古籍著录人员培训班,接着制定《<北京地区满文古籍总目提要>著录细则》(试行本),并安排人员进行著录工作。2003年11月,为了在编写《北京地区满文古籍总目提要》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满文编委会根据《编写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满文图书的特点,又制定了《北京地区满文图书计算机数据库数据采集标准》。编委会从2004年初开始普查北京地区满文图书,并按标准采集数据。至2005年6月,基本完成了北京地区满文图书的普查和数据采集工作,采用通用的EXCEL软件,建立了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数据库,为北京地区满文图书的查重和提要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好基础,收获阶段性成果

  在采集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数据和建立计算机数据库的过程中,不少藏书单位都提出,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份本单位的藏书目录。另外,以往编辑出版的满文图书目录普遍存在一种缺憾,即版本特征方面的信息比较少。由于此次普查面比较广,采集数据较全,发现了不少新的版本和图书。为满足北京地区各满文藏书单位的要求,给广大学者提供更多的北京地区满文图书信息,作为《北京地区满文古籍总目提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满文编委会着手编辑《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该目录收录北京地区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14个单位保存的满文和满汉、满蒙、满蒙汉等两种以上文字合璧的图书。另外,还收录了除档案馆以外,图书馆、博物馆保存的一部分满文档案。按版本统计,共收录1769种满文图书和部分满文档案。若加上丛书和《清文翻译全藏经》所辑的图书、经文826种,则共计2595种。《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的编辑工作,于2007年6月完成。

  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和七省、区、市满文古籍总目提要协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满文编委会开始了北京地区满文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为了避免重复劳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全国各协作单位之间没有统一查重的情况下,编委会根据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数据库进行查重,凡其他省、自治区和市保存的图书均一一排除,留下北京地区唯一保存的图书,现已编写提要400余条。

  除图书之外,在北京地区还保存了大量的满文公文档案和碑刻拓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了200余万件(册)满文文书档案,国家图书馆保存了600余种满文碑刻拓片。根据目前现有的人力和文献的整理状况,无法完成逐件逐册编写提要的工作。鉴于这一现状,满文编委会首先对北京地区保存的满文文书档案进行调查摸底,确定其提要的编写原则。凡保存在图书馆的满文文书档案,尽量逐件逐册编写提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文书档案,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满族卷〉著录细则》的规定,先分全宗、案卷(或文种)和文件三类,而后结合档案的整理状况,以全宗和案卷两级为重点,以文件级为辅,选定应写提要的档案文件,现已撰写1500余条。另外,又撰写满文碑刻拓片提要200余条。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26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