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朝克]加强语言沟通 铺好“无形之路”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18  作者:朝克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年多来,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阶段性的辉煌成果。俗话说:“海行靠舟,路行靠车。”语言是思想之舟,也是沟通人心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条件。因此,沟通思想和心灵的语言也被称为“无形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们谈论合作、谋划发展,共同走向和谐文明、幸福美好的未来,首先需要用语言来沟通;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也离不开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深刻道理。

  “一带一路”倡议是造福人类与世界的伟大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五通”,首先需要语言沟通。比如说,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需要用语言交流,还有我们讲的设施联通更需要语言相通。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使用50余种通用语言,还有200余种民族语言和方言。我们应该把这些语言列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规划项目中,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此,笔者想谈几点认识与想法。

  一、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

  要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成立语言智库联盟,构建语言服务的完整体系。

  目前,我国已赴或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各种服务的企业达10万余家,多数企业都面临着语言沟通问题。对此,要充分发挥我国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优势。这两年,国家已启动对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边疆边境地区语言状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编辑语言志,编纂单语词典、多种语言比较词典及各种专业词典,编写教科书及普及用书等。除了传统的纸质小词典、口袋书之外,需要开发便携实用的多语言电子词典、多语言翻译器、跨语文阅读器、自动嵌入邮件翻译器、便携式多媒体语言学习器等。

  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国民外语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人们学习的外语语种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懂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覆盖亚欧非三大洲,沿线国家和地区有几十亿人口,语言极为丰富。虽然在一些国家可以用英语进行一般性交流,但要真正走到当地民众中间,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思想意识,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还需要用当地人习惯使用的语言来沟通。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既懂得国际通用语言又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比如说,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俄语、土耳其语、蒙古语、斯瓦西里语、孟加拉语等近20个语种,基本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语言。对此,有关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培养语言人才,同时,还应开设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对这些地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

  应有计划地研究相关国家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出版专业书籍或期刊,以便相关人员了解这些政策、尊重这些习惯。

  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

  得益于语言技术的开发利用,现在人们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语言产品,比如智能手机、微信、翻译软件等。应积极搭建语言技术开发利用的平台,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打造语言产业,开发灵活多样的语言服务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语言的学习需求。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移动通信平台,构建广覆盖、多样化的语言使用服务平台和多语言咨询服务平台。

  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

  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保障。从语言功能视角来看,笔者认为,语言至少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如下服务:

  一是交际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相关人员不仅需要熟悉国际通用语言,也需要熟悉相关地区的通用语乃至地方土语,既要满足一般交际的需要,也要满足经贸谈判、法规政策咨询、工程实施、纠纷调解、学术合作等专业需求。

  二是通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五通”,而语言沟通则是实现“五通”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要实现“五通”,就需要让相关国家的人们正确理解、认同我国的主张和做法,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语言。要充分利用语言来搭建人心联通桥。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夯实民意基础,深植社会根基,为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话语构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涌现出大量相关表述、解读、评论、行动计划等,但有些对外宣传报道与表达还需再加斟酌。要充分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思想和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话语风格,用他人能听懂、易接受的语言构建合适的话语体系。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表达,更要精心选词、准确阐释、得体翻译,以便他人正确理解我们的意图,避免造成歧义和误解。

  四是资源服务。语言文字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多功能性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资源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和支持。这方面发展空间巨大。从学术服务来说,可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字历史积淀研究相关民族语言接触史和交往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从中外古代语言文献中挖掘有关丝绸之路的史料,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借助语言传承的跨民族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从应用开发的角度来说,可以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要,联合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发不同语种、不同语言的学习平台,搭建语言服务平台;利用跨境民族语言文字,携手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文化产品;借助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等等。

  五是信息服务。通过不同语言文字的媒体及时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关于“一带一路”方面的各种信息,提供给有关方面参考,这对于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尤为重要。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要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轨并行。应尽可能地提供各种语言服务,包括语言规划、语言咨询、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语言技术等方面的支撑等。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原文载于:中国民族报(2019年4月5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4-0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