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内柯尔克孜语文研究中,阿布都卡德尔·托合托诺夫、胡振华等学者贡献较大,研究论著丰硕,推动了柯尔克孜语文研究新发展。《语言与翻译》(柯尔克孜文版)是国内刊发有关柯尔克孜语文研究论文的重要阵地,在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外,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具有悠久了历史,而在近代柯尔克孜语文研究中苏俄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文; 《语言与翻译》;
一、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中国柯尔克孜语言文字的研究, 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开始的。20世纪初期, 新疆各地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十分活跃。当时, 在各地都建立文化促进会。1937年, 从苏联留学回国的阿布都卡德尔·托合托诺夫根据1924年吉尔吉斯斯坦语言学家Э.阿拉巴耶夫编制的《吉尔吉斯 (柯尔克孜) 字母》编写一本《柯尔克孜文识字课本》。该书由《南天山报》印刷发行, 是中国柯尔克孜族第一次编写的本民族语言文字课本, 对普及柯尔克孜文字发挥过重大作用。由于此文字未能在教学、翻译、出版中使用, 也限制了柯尔克孜语研究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表的有关柯尔克孜语的研究成果有胡振华《中国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和文字》 (1957年) 、《柯尔克孜谚语》 (1962年) 、《柯尔克孜族语言概况》 (1979年) 及阿帕孜·杜拉托夫《柯尔克孜新文字》 (1957年) 等几篇介绍性文章。
20世纪80年代初, 柯尔克孜文恢复使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文工作委员会指导下, 由柯尔克孜族语言学家阿布都卡德尔·托合托诺夫负责制定《柯尔克孜语正字法》 (1985年出版, 1989年修订) 。马克来克·玉买尔拜根据吉尔吉斯斯坦资料编著的《柯尔克孜语正字法词典》 (1989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 , 收录5.6万个词条。与此同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文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柯尔克孜文标点符号规则》 (1996年) 、《柯尔克孜语正音规则》 (1998年) 也相继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
中国柯尔克孜语文研究方面最有建树并在国内外产生深刻影响的学者是阿布都卡德尔·托合托诺夫先生和胡振华教授。阿布都卡德尔·托合托诺夫早年曾留学苏联, 就读塔什干中亚细亚大学, 是中国柯尔克孜族语文研究的开拓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 他致力于柯尔克孜语研究, 尤其在柯尔克孜文字母表的制定、修改、推广, 以及在柯尔克孜语的语音、语法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曾编写中国第一部《柯尔克孜语字母读本》和《柯尔克孜语语法》。新中国成立之后, 他又修订《柯尔克孜语字母表》, 并编写《柯尔克孜语正字法》等书籍, 刊发《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教育的现状及解放前的状况》《古代及现代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字》《我们近代历史资料中的文字》《论我们的字母创制过程》《文学语言中使用的一些词汇之我见》《我们的字母的创制过程以及我的点滴贡献回顾》等论文。[2]胡振华教授的多部著作不仅具有开拓性, 而且在世界突厥语学界也有较大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胡教授先后编著出版《柯尔克孜语简志》 (1986年, 民族出版社) 、《柯尔克孜语教程》 (与依马尔特合作,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1989年) 、《柯尔克孜语教程 (吉尔吉斯语) 》 (1995年,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 (2006年,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等著作, 刊发《柯尔克孜语中的元音和谐》《柯尔克孜语动词及其构成》《柯尔克孜语中的助动词及其用法》《柯尔克孜语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黑龙江富裕县柯尔克孜族及其语言特点》《哈卡斯族部落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来源》等论文。
新中国成立之后, 柯尔克孜族与其他民族的语言学家积极投入柯尔克孜语言研究领域, 不断刊发研究成果, 推进研究的发展。如, 马克来克·玉买尔拜编写《柯尔克孜语语法》三册, 于1984—1988年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诺茹孜·玉萨那里编著《现代柯尔克孜语》《柯尔克孜语概论》《语言学名词术语》《汉柯大词典》等著作, 先后于1987年、1996年、1998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成为中国柯尔克孜语本土学者的标志性成果。朱玛·玉米提与马克来克·玉买尔拜合编《语言学基础》 (1990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 、尤丽都丝·阿曼吐尔与马克来克·玉买尔拜合编《汉柯教科书名词术语词典》 (1996年, 新疆科技出版社) 和《汉柯常用新词新语词典》 (1998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 、考交木拜·玛提力编《语音基础》 (1995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 、胡毅著《中国柯尔克孜语南部方言研究》 (2001年, 新疆大学出版社) 、阿曼吐尔·阿不都热苏尔主编《柯汉词典》 (2000年,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 、胡振华和阿曼吐尔·阿不都热苏尔合编《汉柯小词典》 (1986年,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 、吉勒德丝·阿曼吐尔编《汉柯语言学词典》 (1995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 、多位学者共同编著《汉柯大词典》 (1999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 等, 也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此外, 研究人员在《语言与翻译》等刊物上发表的大量有关柯尔克孜语语音、语法、词汇、方言、正字法、新词术语及比较语言等方面的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编辑发行的《语言与翻译》 (柯尔克孜文版) 杂志从1984年创刊以来, 至2015年总共发行120期, 在中国柯尔克孜语言文字政策的宣传推广, 在柯尔克孜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口头传统、英雄史诗的研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仅发表数以百计的研究论文, 而且培养一批专门研究柯尔克孜语言文化与历史的中青年学者。此外, 柯尔克孜文刊物《克孜勒苏教育》《新疆柯尔克孜文学》等, 也是柯尔克孜语文研究学者刊发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也刊发过众多研究论文。在柯尔克孜语文研究方面, 马克来克·玉买尔拜、考交木拜·玛提力、诺茹孜·玉萨那里、尤丽都丝·阿曼吐尔、伊斯拉伊·阿和马特、阿曼吐尔·阿不都热苏尔等都是比较有影响的柯尔克孜族学者。
在柯尔克孜族古代文字和语言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是由阿曼吐尔·阿不都热苏尔编著《叶尼塞—鄂尔浑碑铭选译》[3]及胡振华《黠戛斯叶尼塞文献使用的字母》《黠戛斯文献语言的特点》《黠戛斯碑铭选译》等论文[4]。这些论著是国内首次关于古代鄂尔浑—叶尼塞柯尔克孜文的介绍和研究, 尤其是胡振华先生的系列论文, 不仅系统地阐释黠戛斯叶尼塞文献所使用的字母符号的特点及运用规律, 而且对黠戛斯叶尼塞文献的语音、语法、词汇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研究, 并对其中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译注。其论著在中国古代柯尔克孜语文的研究方面堪称是开山之作, 对古代柯尔克孜语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 耿世民《古代突厥碑铭研究》[5]《新疆文史论集》[6]、耿世民与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合作编著《鄂尔浑—叶尼塞语言研究》[7]、芮传明《古突厥碑铭研究》[8]也是研究古代柯尔克文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
二、国外研究概况
在国外, 对柯尔克孜 (吉尔吉斯) 语的研究可追溯到11世纪中亚著名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所编撰的《突厥语大词典》。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辞典》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突厥语词典, 共收录突厥语7 500词条。全书共分三卷, 两部分, 638页, 第一部分是长篇序言, 论述编撰起因, 词条编排体例, 文字结构, 突厥语诸部地理分布等;第二部分是突厥语词条以及用阿拉伯文对这些词语的注释。编撰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绪论中所言:“我将此书用名言、韵文、寓言、诗歌、英雄史诗和散文片断加以修饰, 并按字母顺序专门列出。”作者在词典中, 大量引用自己的调查资料及其他书面文学、民间口头文学资料, 收录诗歌有277首, 谚语216条, 除此之外还收录史诗、民歌、神话等民间文学资料。流传下来的《突厥语大词典》手抄本8卷, 现藏土耳其国家图书馆。抄本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发现, 后来整理出版了影印本、铅印本和土耳其文译本。现已有吉尔吉斯文、乌兹别克文、英文、俄文、德文等多种译本。中国学者于1981—1984年翻译出版了现代维吾尔文版三卷本, 2002年出版了全书的汉译本。
《突厥语大词典》 (下文简称《词典》) 所收录的丰富资料, 不仅对研究突厥语族语言重要价值, 而且对研究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宗教、历史、文学、地理、民俗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其中包含了突厥、土库曼、乌古斯、奇吉尔、样磨、黠戛斯 (柯尔克孜) 等民族语言的词汇。[9]编纂者对每一个词条都用阿拉伯语进行解释, 每一个词都有详尽的诠释, 并引用了大量的民间诗歌、谚语等材料作为范例。这些词语和诠释根植于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中, 涵盖了古代突厥语族各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历史、宗教、天文、地理、数学、医学、政治、经济、动植物、地质矿产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该词典堪称是了解和研究古代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生活习俗以及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组织, 由阿拉依别克·托卡耶夫和库瓦特别克·阔士莫考弗合作翻译的《突厥语大词典》柯尔克孜语翻译本于2011年由Avrasya Press出版社出版。《词典》原文对研究柯尔克孜族和柯尔克孜语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 若干处涉及有关柯尔克孜族的名称和事迹, 证明词典编撰者曾在柯尔克孜地区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
《词典》堪称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字的最早资料, 而于17世纪在俄国出版的《俄语—柯尔克孜语词典》《吉尔吉斯语词句汇编》《俄语—柯尔克孜语词典》《俄罗斯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吉尔吉斯语—鄂温克语—布哈拉词语》四本词典应该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柯尔克孜语词典。《俄语—柯尔克孜语词典》于1774年8月8日出版, 共84页, 是俄语词汇的柯尔克孜语翻译对照词典。《吉尔吉斯词语汇编》用阿拉伯语和俄语字母编写而成, 并有俄语翻译和注释。此两部词典及《俄罗斯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吉尔吉斯语—鄂温克语—布哈拉词语》词典均没有注明编纂者姓名。《俄语—柯尔克孜语词典》于1780年在翁布城由柳提尔编著, 在1780—1781年间中亚布哈拉城印刷出版。这些词典是研究近现代柯尔克孜语发展变迁的珍贵资料。
19世纪, 为配合沙俄扩张, 俄国学者对吉尔吉斯 (柯尔克孜) 语言、文学、习俗、宗教、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进行大规模调查, 并搜集珍贵资料。其中沙俄军官、哈萨克学者乔坎·瓦里汗诺夫、德裔俄罗斯突厥语学家В.В.拉德洛夫、俄罗斯语言学家Н.И.伊利明斯基等人的研究笔记尤为突出。乔坎·瓦里汗诺夫于1856年搜集到举世闻名的《玛纳斯》史诗的传统诗章“阔阔托依的祭典”。他在著作中指出:“此语言里几乎没有阿拉伯和波斯语词汇, 即便是有也极少, 而蒙古语和古代突厥语词汇占据多数。”[10]В.В.拉德洛夫分别于1861年和1869年到吉尔吉斯斯坦楚河、伊塞克湖及中国伊犁地区搜集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 并用接近俄语字母的音标记录史诗, 译成德语而刊布。[11]В.В.拉德洛夫在其所编系列丛书《北方诸突厥语民族的民间文学典范》 (10卷本) 之第五卷导论中论述了柯尔克孜语和《玛纳斯》口头传统的特征。[12]
1860年, 俄罗斯学者Н.И.伊利明斯基《柯尔克孜族副词资料及研究》一书于喀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正如吉尔吉斯学者К.德意卡诺夫所言, 该书在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把柯尔克孜语中的副词特征从塔塔尔语中区分出来。此书中的《柯尔克孜语—俄罗斯词汇表》部分首次用俄语字母转写方法, 用字母“Ш (X) ”拼写“Ч (Q) ”音, 并连写字母“Ш (X) ”于“С (S) ”, 从而使传统语音“Ч (Q) ”退出书面语。[13]此外, 伊悉·穆罕默德·布坎于1883年编辑《俄罗斯—吉尔吉斯与吉尔吉斯俄罗斯词汇》, 而П.М.米利尧兰斯基编写《哈萨克—吉尔吉斯语语法》 (1894年) 一书首次把柯尔克孜语副词分成两个组, 并区分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语, 强调之间的亲属关系。
20世纪, 柯尔克孜 (吉尔吉斯) 语研究迎来繁荣发展时期。1911年, Э.阿拉巴耶夫与Х.沙尔赛凯耶夫为哈萨克—柯尔克孜 (吉尔吉斯) 编写的首部字母学习书《字母读本》在乌法印刷出版。[13]1924年, Э.阿拉巴耶夫重新编制出版《吉尔吉斯 (柯尔克孜) 字母》一书, 于塔什干出版。同年7月, 苏联卡拉—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共产党机关报《自由山》印刷发行, 这是用吉尔吉斯文印刷发行的第一个报纸。之后, 于1927年, 吉尔吉斯斯坦语言学家卡斯穆·特尼斯坦诺夫的《字母手册》和《我们的母语》两本书出版发行。1928年, 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开始改用拉丁字母之后, 卡斯穆·特尼斯坦诺夫又陆续编辑出版拉丁字母的《字母手册》和《语言教程》 (1933年) 、《吉尔吉斯 (柯尔克孜) 语形态学》 (1934年) 、《吉尔吉斯 (柯尔克孜) 语句法学》 (1936年) 等。
20世纪上半叶, 在苏联出版的研究著作还有:A.夏布达诺夫《吉尔吉斯语语法精要》 (1933年) , И.А.巴特玛诺夫编写的三卷本《吉尔吉斯语语法》 (1939—1940年) 、《吉尔吉斯语语音体系》 (1946年) 、《吉尔吉斯语研究引论》 (1947年) , Б.М.尤达欣编著《吉尔吉斯—俄语词典》 (1940年) 等。[1]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苏联学者又出版为数不少吉尔吉斯语方言研究方面的著作和调查报告。如, Г·巴克诺娃《伊塞克库勒 (热湖) 土语材料》 (1955年) , Э·阿布都勒达耶夫《吉尔吉斯语恰特卡勒土语》 (1956年) , Г·巴克诺娃《吉尔吉斯语奥什土语》 (1956年) , Э·阿布都勒达耶夫、Ж·穆卡姆巴耶夫《吉尔吉斯语方言学概论》 (1959年) , Г·巴克诺娃、С·康都恰劳娃、С·斯德考夫《吉尔吉斯语楚河土语》 (1959年) , Т·阿赫玛托夫《吉尔吉斯语塔拉斯土语》 (1959年) , Э·阿布都勒达耶夫、Г·巴克诺娃、С·康都恰劳娃、С·斯德考夫《天山吉尔吉斯的语言特点》 (1960年) , Э·阿布都勒达耶夫、Г·巴克懦夫、Н·别依舍凯耶夫《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吉尔吉斯人的语言地方特点》 (1962年) , Н·别依舍凯耶夫《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柯尔克孜人的语言特点》 (1964年) , Э·阿布都勒达耶夫《吉尔吉斯诸土语》 (1966年) 等。[4]
20世纪下半叶, 苏联学者主要著作有И.А.巴特玛诺夫编著《现代吉尔吉斯语》 (1963年) 及与他人合作编著《现代吉尔吉斯语》 (1956年) , Д.伊萨耶夫《吉尔吉斯语语法》 (1957年) , К.德哈诺夫《吉尔吉斯语词法》 (1957年) , Б.М.尤努萨利耶夫《吉尔吉斯语词汇学》 (1959年) 、《Б.М.尤努萨利耶夫文选》 (1971年) 、《吉尔吉斯方言学》 (1971年) , Б.О.奥鲁兹巴耶娃《吉尔吉斯语构词法》 (1964年) 、《吉尔吉斯 (柯尔克孜) 文学语言基础概论》 (1968年) 以及Б.М.尤达欣《吉尔吉斯—俄语词典》 (1965年) 等。
在国外, 20世纪末21世纪初也有很多有关柯尔克孜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出版刊发。如, 胡赛因·卡拉萨耶夫《特殊词探源》 (1982年) , К.К.萨尔特巴耶夫《吉尔吉斯语语言学概述》 (1985年) , О.В.艾哈罗夫主编《吉尔吉斯标准语语法》第一卷 (语音与词法部分, 1987年) 等。[1]此外,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编写的大型词典《柯尔克孜语词典》 (2010年) 是一部详解词典, 共含5万词、词组及其变异的解释。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编写《现代柯尔克孜书面语》 (2009年) , 共978页, 全面阐述柯尔克孜语的语音、词汇、词法、词组、句法、术语、修辞、篇章、诗歌语法等。1995年, 由吉尔吉斯斯坦多位学者编撰出版的2卷本《〈玛纳斯〉百科全书》是一本大型百科辞典, 其中汇集世界“《玛纳斯》学”的内容, 是吉尔吉斯斯坦学者在“《玛纳斯》学”方面的集成之作。其中大量收录英雄史诗《玛纳斯》之不同文本中出现的有关古代柯尔克族语言、词汇方面的词条。该词典收入词条超过3 000, 两卷共870页, 成为从事柯尔克孜语言、文化、历史研究者必备参考书籍。
黑伯特和鲍培合编《吉尔吉斯语手册》 (1963年) , 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乌拉尔—阿尔泰学丛书”之一。日本西胁隆夫与胡振华先生有关著作《英雄叙事诗〈玛纳斯〉研究》 (1991—1992) , 有原文撰写, 逐词逐句汉译、日译和注释, 共研究600多行。
世界各国尤其是苏联著名突厥学家、历史学家关于古代柯尔克孜语, 古代碑铭, 古代突厥语等方面的著作对于研究柯尔克孜语的起源、类型、发展、变异以及特点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为了便于查阅, 笔者仅将其中一部分列出如下:拉德洛夫《古代突厥语语法纲要》 (1895年) 、《蒙古古代突厥碑文研究》 (1894年) 和《古代突厥语研究》, [5]汤姆森《鄂尔浑流域的碑文》 (1896年) 、《突厥学》 (1916年) 、《蒙古发现的古代突厥语文献》 (1924年) , 万贝里《在蒙古和西伯利亚发现的古代突厥语碑铭注释》 (1898年) , 冯·加班《古代突厥语语法》 (1941、1950、1974年) , M.拉塞农《突厥语语音发展史资料》 (1949年) 、《突厥语历史语音学资料》 (1955年) , H.K.奥尔坤《古突厥碑铭》1—4卷 (1936—1941年) , S.E.马洛夫《古代突厥文献》 (1951年) 《突厥叶尼塞文献》 (1952年) 、《蒙古和吉尔吉斯古代突厥文献》 (1959年) , 勒内·吉罗《东突厥汗国碑铭考释》 (1984年) , Н.А.巴斯卡考夫《突厥语研究导论》 (1969年) , 克劳森《13世纪前突厥语词源学词典》 (1972年) , И.А.巴特玛诺夫《塔拉斯古代突厥碑文》 (1971年) , 路易·巴赞《古代突厥碑文》 (1964年) 《苏吉碑》 (1990年) , 克里亚什托尔内《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 (1964年) [14], Э.Р.Т捷尼舍夫的《古代柯尔克孜语》 (1997年) , 瓦西里耶夫《叶尼塞河流域突厥鲁尼文献全集》 (1983年) , 塔拉提·特肯《鄂尔浑突厥语语法》 (1968年) 《鄂尔浑碑铭》 (1988年) , 护雅夫《突厥碑文记》 (1985年) 、热斯别克·阿利莫夫《天山铭文》 (2014年) 等。
除了上述各种专题研究古代碑铭的成果之外, 国内外还有一些论著通过各种碑铭资料的解读、分析和吸收, 然后将其运用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习俗、宗教等方面研究当中, 如, 巴尔托里德的《中亚史十二讲》 (1962年) , [15]A.伯恩什达姆《6—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 (东突厥汗国与黠戛斯) 》 (1997年) [16], W.巴托尔德《中亚历史》 (上、下卷, 2013年) 。我国学者岑仲勉、韩儒林及林幹、杨圣敏、薛宗正、吴景山等人的研究论著具有此特点。
参考文献
[1]朝克, 李云兵, 等.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史论 (北方卷)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323.
[2]阿布都卡德尔·托合托诺夫.圣山之子:阿布都卡德尔·托合托诺夫作品集[M].阿图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 2012:321-387.
[3]阿曼吐尔·阿不都热苏尔.叶尼塞—鄂尔浑碑铭选译[M].阿图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 2002.
[4]胡振华.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5]耿世民.古代突厥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
[6]耿世民.新疆文史论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7]耿世民,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合.鄂尔浑——叶尼塞语言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9.
[8]芮传明.古突厥碑铭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9]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 (第一卷) [K].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3.
[10]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艾特玛托夫语言文学研究所.当代吉尔吉斯文学语言[M].比什凯克:阿瓦拉西亚出版社, 2009:17.
[11]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威.瓦.拉德洛夫在国际《玛纳斯》学及口头诗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间文化论坛, 2016, (5) .
[13]克·迪卡诺夫.吉尔吉斯语的命运[M].比什凯克:阿瓦拉西亚出版社, 2002:143.
[14]С.Г克里亚什托尔内.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M].李佩娟, 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15]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M].罗致平,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16]A.伯恩什达姆.6—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 (东突厥汗国与黠戛斯) [M].杨讷,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1964-) , 男 (柯尔克孜族) , 新疆阿合奇人, 研究员, 主要从事《玛纳斯》史诗及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化文研究; 托汗·依萨克 (1966-) , 女 (柯尔克孜族) , 新疆阿合奇人,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玛纳斯》史诗及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化研究。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项目编号:13&ZD144)
本文首发于《满语研究》2017年第1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