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乌尔沁]南非电影 :憧憬美好人生的好望角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8  作者:乌尔沁

  南非拥有“好望角”之誉。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地球海角”。但是好望角最初的意思却称为“风暴角”。好望角位于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位于34°21′S,18°30′E处。北距开普敦52km。最早发现好望角的人以为,从此航道可以通往富庶东方。所以改称好望角。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前,来往于亚欧之间的船舶都需经过好望角。特大油轮无法进入苏伊士运河需取此道航运行。好望角多暴风雨海浪汹涌,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1939年好望角这里成为国际自然保护区。好望角东方2公里处设有一座灯塔。好望角正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非洲南非共和国南部。好望角今天还有希望之角含意。

  我们这里所说的南非电影,就是诞生在好望角之邦的人类第七艺术。早在公元1898年已经有人在南非拍摄纪录影片。1912年起南非开始生产新闻影片。1915年基拉尼电影公司正式开业生产无声电影。从上一世纪30年代起南非开始生产有声电影。但是不论什么南非影片,都充满着种族歧视和帝国主义宣传。到了上一个世纪70年代,南非才有了自已对于种族歧视进行批判的电影。比如达文尼希导演的《水手长和列娜》(1974)以及电影《客人》(1977)。80年代导演海涅曼拍的《新国王》审查没有被通过,因为内容嘲讽了卖身投靠白人并且迫害黑人同胞的黑人败类。敏感中的南非电影总是被称为处于岔路口上面寻求希望的电影业。今日南非电影也因足球世界杯的开踢,本地国际影响渐而兴隆。可是据《环球邮报》披导:南非足球世界杯只是富人欢歌盛宴。因足球赢到的50亿美元与南非黑人无益。

  南非本土电影主源于上一个世纪50年代。当时当际,在南非发展的电影人杰米 尤伊斯(Jamie Uys)筹集来自南非荷兰血统白人资金投资的独立电影制作,打破了南非影坛1920年代以来持续30年的本土沉寂。对于民族电影实行有效资助措施间接使南非电影工业分割成块,导致种族隔离政策电影的不断产生。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与政府资助电影结构缺乏效力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南非电影严重分裂。自从1956年资助电影政策制定实施以来,政府和私营企业联合起来开始制作南非电影。意识形态和有效资本联合起来制作一种被看作反映维尔沃德(H.F.Verwoerd)集团统治下的南非社会的民族电影。但是起初南非电非是为南非白人拍摄的。主要以讲南非荷兰语:这是一种由荷兰语演化出来的南非语言。是当地60%的白人使用为主的艺术影片。直至今天南非电影语言主要以荷兰语为主。

  在1956到1962年间,南非拍摄的60部影片当中,有43部是南非荷兰语影片,其中有4部讲两种语言,13部讲英语。政府电影资助政策换来了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制片人只要能为拍摄影片筹集到一笔资金,就肯定能得到一笔资助以补偿一定比例的制片成本。起初制作南非荷兰语的影片得到的百分比高于英语影片。那个时期政府尽一切可能利用这种由南非荷兰血统白人统治的工业影响,以便通过它扩展南非荷兰语的势力范围。不管在南非电影人面前的困难险阻多少,他们仍然抱有积极态度进行电影创作。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南非拍摄了200多部短故事片和纪录片。这一时期拍摄的短片总的说来是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其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文化上的俗套。但是后来的影片则试图充满激情地和敏感地描写土著文化的遭到破坏和由于种族隔离法人民的被迫迁移。有些影片还试图分析为官方著作忽视的南非历史等等。

  1990年代南非总共有大约202家独立电影院上市。那些对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怀有敌意,并且在南非国外颇受欢迎的艺术影片,主要是在这样一些上市电影院发行放映的。可是这些电影院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减税政策与政府津贴。至于反种族隔离政策的影片和作者们,很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片被更大的电影院线发行放映。大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主要影片是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有一些南非影片比如《约伯曼》(Jobman)、《麦邦苏拉》(Mapantsula)、《风迹》(Windprints)、《濒临深渊》(On the Wire)等,这些1980年代独立电影很少为南非和非洲人看到。这部分民族电影只限于出口。因为这种电影表现的是这个国家黑人的日常生活,还有黑人的精神生活。比如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南非故事影片《黑帮暴徒》。相对南非电影,整个非洲电影的最大制作者是有“瑙莱坞”之称的尼日利亚。今日尼日利亚年产电影1200部。生产量排名世界第二。居宝莱坞之后。位于好莱坞之前。

  正在进步中的南非影片大多描写发展中国家黑人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斗争,为创建一个没有种族主义的南非进行斗争的自由运动相互联系的。影片《麦邦苏拉》是一部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电影的典范,对反抗运动的表现在大多数南非非洲人文化和记忆中得到回响。直到1990年,对黑人居住区生活条件的表现还被严格审查,那里也缺乏传播媒介,主管广告审查的法律机构以及关于紧急状态的条例,构成了强迫新闻媒介沉没的两个最明目张胆的手段。《麦邦苏拉》、《约伯曼》和《濒临深渊》等长故事片都以批评的方式表现了在南非电影银幕上通常看不到的现实。这些影片如同短片《来看电影视镜》(Come See the Bioscop),试图恢复大众的记忆。它们涉及的一些事件恰恰是南非官方历史教科书回避的,或者也是国家电视新闻所回避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电影就成为南非国家社会政治化过程当中保卫大众记忆的光明卫士。

  这些影片是对南非现实的批评。与种族隔离政策有关的神秘和旧框框在影片中被提出诉讼并得到分析,种族隔离政策的虚伪和错误被暴露。在这些影片中,南非现实是以南非黑人的角度观察的。这个非洲之角国家中的白人拒绝关注南非有色非洲人种的价值观。自从电影《麦邦苏拉》问世以来,南非电影工作者试图避免文化上的某些旧框框,比如:政治势力的粗暴,推行种族主义的南非荷兰血统白人,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南非黑人受害者遭受的痛苦在银幕上已然形成了一个程式化套子没有新意。而一部表现南非社会多元文化问题的喜剧马尼 冯 伦斯伯格的《开往斯沃图的出租车》(Manie van Lensburg,Taxi to Soweto)获得了很大成功,也是这方面的先锋影片。片中对于人物的处理生活敏感,人道主义。影片中人物的肤色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各有相异。有右派左派和中立派。他们所属阶级和价值观不尽相同。

  戴瑞尔 罗德(Darrel Roodt)导演的根据充满人情味的影片《哭吧,可爱的国家》(Pleure, o pays bien aime),改编自阿兰•派顿(Alan Paton)写作的关于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之间和解的著名小说。尽管故事发生在施行种族隔离政策初期,但在影片中没有一个坏人。这部作品在试图避免文化的旧框框方面仍没少受到批评。南非电影新近获得的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是民族电影短片数量的增加,这些短片每年都在每周邮报和卫报电影节(Festival de Cinema Weekly Mail/Guardian)向公众放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4年。近年来该电影节的观众为商业电影以及威廉 肯特瑞吉(William Kentridge)制作的动画片而感到惊讶,比如描写一个南非荷兰血统白人家庭分裂的影片《牺牲》(Sacrifice),居伊 斯比勒讲述白人工人阶级害怕政治变革的影片《拳击手》(Guy Spiller,Boxer)。

  今天南非大约有相对固定电影观众3500万人左右。南非想要拍摄大制作电影,就必须在国外有好的票房成绩从而获得资助。制作人罗斯 伽蓝德(Ross CaIland)成功为电影《卡雅利沙的卡门》(Kharmen e Kayelitsha)筹集到了资金,该片2006年有12个国家购买了播放权。曾经做过投资银行家的电影人伽蓝德,一直对于私人投资商有信心,他相信总有人会支持自己的新电影制作《Spud》。这部电影改编自畅销小说,内容讲述一个在南非最有名的寄宿学校读书的小男孩的个人故事。伽蓝德表示说:在南非这样的小国家里,不太有可能指望政府给供资金,所以导演更加偏重一些有名基金会 ……

  南非电影人的事业也就更加挣扎。一些有才华的制作班底进行优质小制作,争取拍摄优惠税务政策,不断增多合作项目持续吸引更多国际性电影拍摄。目前,在南非取景拍摄的影片《燃情世界杯》正在更名延期当中。

《反恐疑云》

  由于南非社会各种矛盾冲突不断,也为电影剧情故事拍摄提供了丰富素材,吸引了许多剧作家和电影人加盟参与影片制作。拍摄发生在南非的电影故事,近年比如有《血钻》,《卢旺达饭店》,《颅骨国度》,《耶路撒冷》,《反恐疑云》(南非籍导演加文 胡德)等等。这些反映南非种族矛盾与社会冲突的故事影片引起了全球关注。 正是这种对于当下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密切关注,使得南非电影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影市场异军突起。同时也在南非政府扶持之下,南非电影面向着良好未来进深。南非电影成功原因之一,是根植于南非人自己的故事。比如在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这样的现代化城市,南非人中间仍然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上,艾滋病和种族歧视仍然在困扰黑人生活。有正式报导披露:其实世界杯足球在南非的举办,对于南非贫穷黑人生活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

《卢旺达饭店》

  相对中国电影业来说,眼下南非电影业的制作规模还是比较小的。而且南非电影正处于发展当中。近几年来南非电影处在一种对于当下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密切关注当中,并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影市场异军突起。比如2005年南非影片《昨天》入围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竞赛单元。这是南非影片首次入围此项提名。不仅如此,该片还在2004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人权电影奖,2005年第三届印度浦那国际电影节上又获得最佳影片奖。《昨天》是南非第一部用南非本地使用最广泛的祖鲁语拍摄的故事片,内容讲述生活在夸祖鲁-纳塔尔省的农家妇女“昨天”一边辛勤劳作抚养女儿“美丽”,一边等待着在约翰内斯堡金矿打工的丈夫。“昨天”的丈夫回来了,谁知带给她的却是艾滋病,当这对夫妻得知双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他们对生活所抱的美好希望彻底被击碎了。

《昨天》

  2005年南非影片《昨天》为南非电影的崛起打响了第一炮。该片不仅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青睐,还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人权电影奖。这部刻画艾滋病患者生存痛苦与希望的故事影片,取得了一个世界性突破成绩。南非是当今世界上感染艾滋病人数最多国家之一,大约有500多万的人感染或者携带艾滋病病毒。影片《昨天》自从2004年9月上映以来得到高度评价。它真实反映了艾滋病在南非泛滥这一令人心碎的现实。南非电影基金会主席表示:《昨天》被奥斯卡提名是因为《昨天》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社会人心电影,它展示出艾滋病对于人类的危险,对于社会产生的危害。同时也向人们描述了普通南非人对抗挣困难的勇气。2006年南非影片《救赎》在第78届奥斯卡颁奖礼荣获最佳外语片奖后,南非总统姆贝基欣喜若狂,加入到了南非影迷队伍中为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

  今天南非经济还可以,但是治安状况却不好。南非贫富分化严重,黑人贫困生活无望。这种状况就给了电影创作的空间。南非电影《黑帮暴徒》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不过,揭露一个社会的问题并不是要去损害一个国家的形象,没有社会问题那才是真有问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国家更加完善,电影若能取到这样的作用,那她的的存在将有更广阔的意义。一个强大国家是要以开放的胸怀去面对自身问题和矛盾的。南非电影不景气固然是体制问题所限制。掌握资源者没有创作的热情这也是可悲的,翻拍热潮不断而且不能超越前人,也是精神世界停止不前的表现。电影人性是观众非常看重的一个创作因素。故事影片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人性。人性是使影片深刻的重要原因。再恶的人有他人性善的一面,哪怕一个人被社会环境污染得只剩一点点人性生存空间?电影《黑帮暴徒》所要体现的就是这种人性。

《黑帮暴徒》

  南非电影《黑帮暴徒》画页一开始,是一个赌徒狂欢场面,画页暗示人生就是一场博弈。对未知结局的惊心期待,耗去了大量的热情。但那个被称为头的暴徒,铁青着脸,阴郁推窗远眺那低矮的贫民区破败而凌乱的房屋群以及房屋之上阴霾密布的天空,偶尔几道闪电,委蛇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消息。画面压抑而悲伤。于是地铁劫杀,暴打同伙,雨夜抢车,等等几个情节一气呵成。暴徒所以成为暴徒,是因为暴徒按照自己生存逻辑看待人生并且处置世界。贫与富,善与恶,高贵与卑贱,快乐与悲伤,暴徒用自己伤痕累累的双手建造。暴徒如果不发现夜下婴儿,暴徒的生活也许以仍旧以自身逻辑延续下去。但是夜月下的婴儿啼哭击碎了暴徒的人生逻辑。暴徒的生活回到了起点。这近乎神谕的启示企图在改写着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南非穷汉的命运。起点往往决定一生,因为那是生命的坐标。

  暴徒的起点是怎样的呢?画面回到了他的童年:一个患传染病卧床不起的母亲和酗酒冷酷的父亲,最不能忍受的是父亲竟然打断了自己那条心爱的狗的脊梁骨,彻底毁灭了孩子心里对家庭最后一点憧憬。而嗷嗷待哺的婴儿的啼哭却并非无端地激发了暴徒心底的补救情结,实现了心理学上说的移情。于是,用枪逼着邻家少妇米丽亚姆为这个小婴儿哺乳就不是爱惜小生命一层理由可以关涉的了。母亲米丽亚姆是一个美丽的寡妇,她的丈夫从矿厂回来半路上被黑帮劫杀,她只好一人拉扯孩子长大,她用缝纫营生和手艺活计免强生存。她娓娓而谈自己的那些小玩意:生锈的铜片是悲伤,色彩斑斓的塑料片风铃是好心情好的杰作。让暴徒感到惧怕是米丽亚姆对自己作品和生活态度的阳光论调。她说:“那些玩意在你这个暴徒看来是破塑料片,在我看来,那是色彩,明亮的色彩 ……”

  于是,母亲孩子,爱的哺乳,家常生活,等等人性色彩交织,使今天长大成人的暴徒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童年。童年人生让暴徒渐渐意识到除了打砸抢劫,自已的生活应当还有别的选择?就连地铁那个衰老的乞丐都知道感受到来自阳光的温暖是多么美好?而如此年轻的暴徒个人却怎能一直在黑暗中跳舞呢?当暴徒再一次来到富人家里搜掠发霉钞票和婴儿奶粉、奶嘴和布娃娃时刻,暴徒却未伤害到男主人。并且暴徒果断打死了敢跟自已动粗的同伙。这仿佛已经意味着暴徒个人已经走上了一条看似坚韧无回的救赎之路?可是暴徒枪杀同伙的后果,又与另一个同伙反目成仇。这时候的暴徒已然良心发现,他决定要把抢劫中的救到的婴儿送回时,心内巳是与暴徒过去黑暗的心彻底决裂了。一个夜下婴儿引发出的人性的召唤,最后终于取得了人性胜利。而暴徒最后在警察的围捕当中放弃反抗。暴徒自成完成对于个人灵魂救赎。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帮暴徒》里面的人性是超越所谓伦理的。《黑帮暴徒》拥有极强的自我地方价值取向。人性伦理,社会问题,都是比较深入发展的故事话题。所以通常是衡量一部影片深度的标准,那些无聊搞笑喜剧片,恐怖影片以及非悲剧意识艺术等等全都很难得到大众广泛认同。一部电影的社会意义已经不单单只是娱乐大众的简单画格。光想从银幕获得票房利益的营生想法,已然不是今天人生社会的主流主唱。正当黄皮肤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叫喧着用逝者生命夺回五亿票房之际,黑皮肤的黑人电影《黑帮暴徒》《深海长眠》们已经高高越过了人性常规和伦理人性扬升到了“非物质”的精神之躯。期待着人类电影能像南非的“好望角”这一个非洲大陆西南端的名字一样拥有美好的人生与人性。未来大爱世界。

  2009年12月4日南非世界杯分组抽签仪式上,南非籍著名电影明星查理兹 塞隆一袭飘逸红裙,她的光彩成为当晚南非世界杯分组抽签仪式上最耀眼的嘉宾主持。光照熠熠,星星闪烁。这是一位地地道道从南非农场中走出来的好莱坞女星。公元2004年查理兹 塞隆凭自毁形象的主演电影《女魔头》主演,抑扬闪身,从容折桂,拿走奥斯卡影后的塞隆也不忘热心从事慈善事业。在她的家乡南非资助了很多儿童以及艾滋病的公益项目。查理兹 塞隆通过个人创建慈善基金为南非孤儿捐款五万美金资助收养孤儿的家庭。只读过小学左右文化的查理兹 塞隆表示:“在我的家乡南非每年都有很多孤儿由于家庭或者社会的原因无家可归,同时每年也有很多好心人帮助领养和照顾这些孤儿,但是并非每一个家庭都很富裕。相反有些家庭本身就需要帮助,是善良与对孩子的爱支持着他们。”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充分评价说:查理兹 塞隆让南非这个地名,真正成了地图上的名字。非洲人民将一种在莫桑比克地区发现的天然绿宝石届时命名为:“塞隆之星”。 但愿这一颗“塞隆之星”能够成为南非人民憧憬美好的人生好望角启明之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