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怀特毫无疑问是当代人类学界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不仅如此,他还推动了人类学全面发展。当他进入人类学界时,人类学由一种消极的、批判性的单一理论控制着;当他离开时,人类学已成为一个积极的、扩大的、普及的学科。在这一转变中,怀特的努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为人类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莱斯利·怀特(Leslie A.White,1900年~1975年)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从孩提时代到获取心理学硕士学位的25年间,人类学从未进入怀特的视界。然而在1925年,怀特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人类学专业文章《人格与文化》,将学术视角转向了人类学。1927年秋,怀特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在布法罗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30年到1970年,怀特在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执教,在使该系成为世界最著名的人类学系的同时,怀特也一步步登上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峰。
怀特最大的贡献是复兴文化进化论。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类学界几乎是博厄斯及其学生的天下。博厄斯学派强调实地调查、如实反映现实,严厉批评19世纪的文化进化论,尤其反对其“推测式的历史”。怀特则认为,文化进化论是富有成效的。他预言:“我们可以相信,进化理论正如它在生物学和物理学中那样,将会在文化科学中重新流行。”为此,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从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他陆续出版了文化进化论学说的代表——摩尔根一些未曾发表过的旅行日记和信件,编辑出版了《古代社会》并为之撰写长篇“引论”,还发表了《文化进化和能量》、《传播与进化》、《文化的进化》等大量宣传文化进化论的文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界出现了重视“进步”的文化进化理论,文化进化论在人类学中的地位被重新确认。虽然1959年科学界对进化论的肯定使得文化进化论在人类学界的恢复相对容易些,但是如果没有怀特常年的呼吁,文化进化论在人类学界的恢复是不会如此迅速的。
除了复兴文化进化论,怀特最重要的贡献是澄清了文化的概念。他于1959年发表的《文化的概念》一文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对文化这一概念作过的最精确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怀特提出了关于文化的著名定义:“文化是依赖于符号的使用而产生的,包括物体、行为、思想及态度。”在怀特关于文化的定义中,符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大脑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不是量的差异,这一区别是基于唯独人才具有的创造符号并赋予事物本身并没有的意义的能力。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也就仅仅是动物而不会成为人类。
在澄清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怀特还提出,研究文化的科学应该有一个专有的名称,他称之为“文化学”(culturology)。在《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一书中,怀特对文化学进行了充分的阐述。怀特提出的“文化学”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首先,文化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按自己的原则和规律运行,因此仅能用文化学来解释。这就是说,某些先前被假定为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却在这些领域内无法得到恰当解决的文化问题应由文化学来解决。其次,人类行为是文化的函数:B=f(C)。随着文化的变化,人类行为也将发生变化。在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中,最终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社会或群体而是文化传统。最后,“文化学”一词揭示出人类有机体与超有机体的传统之间的关系,即文化之间的关系,它建立了一门新的科学。以《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和《文化的进化》的出版为标志,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学初步形成,怀特也因此被誉为“文化学之父”。
怀特借用了能量学说来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他认为,文化只不过是人类这一特殊种族的生命过程得以绵延不断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是一种向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保护、进攻和防御,社会规划,宇宙调节以及娱乐的机制。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能量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利用和控制能量,以使它们能为人类服务也就成为文化的首要功能。按照怀特的观点,任何一个文化系统中都可区分出3种与能量有关的因素: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数,使能量消耗并使其产生作用的技术工具的效能,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所需物品及其服务的数量。通常情况下,当每人每年消耗能量的数量逐渐增加时,或者使能量产生作用的工具效能不断提高时,文化就逐渐发展。这种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增长的运动过程,就是文化的进化。从上述观点出发,怀特将整个人类文化的进化历史分为4个主要阶段:(1)依靠自身能量即自身体力的阶段,如狩猎、采集等初民的经济活动,这是完全依赖于人类躯体能量的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始共产制”社会;(2)通过栽培谷物和驯养家畜,即把太阳能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资源的阶段,相对应的是古代文明的出现;(3)通过动力革命,人类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作为能源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出现;(4)核能阶段。到目前为止,核能还是小范围的应用,尚未有过普遍利用这种新能源形态作为工业动力源泉的文化进展,但这是人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战争中利用原子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问题。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