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绵绵瓜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9  作者:严风华

    

  在我们眼里,自然界较为雄伟的物象是山,是水。千万年了,我们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山水每一天都在静静地生长着,无声无息的。它们永远存在,永远年轻。

  比之于山水,个人的生命当然是短促的。但对于一个顽强的民族来说,其生命的开始只有迟早之分,强弱之分,却没有完结的定论。因为一个民族的生命是用血脉来传承的,可以生生不息。血脉里流动的是世代相袭的人类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智慧、勇猛、顽强、勤劳、善良、宽容、诚实……这些是山水无法具备的。因此,一个民族的生命比山水更为丰富和活泼。

  这是最重要的。

  壮族有很长很长的一条根。

  这条根最早是埋藏在秦汉以前的江山里。

  掘开封存已久的泥土,沿着根须摸索,来到秦汉以前的长江中下游直至珠江流域一带,我们就会找到我们先民的足迹——一个叫百越的民族群体。百越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以瓯邓、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载于古籍。之后的百越,包括于越、句越、扬越、瓯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夷越、山越等分支,如大瓜小瓜,连接不断,可谓绵绵瓜瓞。其中,生活在郁江以北、右江以东地区的西瓯,郁江以南、右江以西地区的骆越,就是广西壮族的祖先,是百越中的一支。而郁江两岸和贵港、玉林一带则是西瓯、骆越交错杂居的地区。之后,瓯越、骆越便以乌浒、俚、僚、撞、僮、俍等见称。而壮族本身曾有布壮、布越、布雅依、布僚、布侬、布曼、布傣等20多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统一改称为壮族。

  可以想象,当时壮族的根须是多么发达,这个家族是多么庞大而热闹。而他们生活的华南-珠江流域地区,则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西北,群山连绵,与云贵高原浑然一体;北部,五岭山脉与天比高;中部,粤、桂之丘陵与山脉交错。如此地形,自然形成众多河流,如网状交织分布。恰好这一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正适合动植物繁殖。山上禽兽鸣,河里鱼虾游,对人类而言,这是一个十分优良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壮族祖先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宁静地生活着。从他们使用的生活和劳动的用具中,可以知道当时壮族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1997年在邕宁县顶蛳山发现的距今7000年至8000年的人类遗址,出土了大批石斧、石锛、石凿、蚌刀、骨锛、罐、鼎等石器、骨器和陶器。而在隆安、扶绥、南宁市郊等地发现的距今5000年的大石铲遗址,也出土了大批石铲,还发现了2000年前制作的大批铜鼓、铜尊、铜剑、铜钹等青铜器和斧、锄、刀、剑、戈、铲等铁制工具。他们就是拿着这些工具,在深山密林里捕获猎物,采集野果;在平地里砍树造屋,开荒种田,过的是一种安逸祥和的日子。那时,百越的天空,云朵格外地白,天空格外地蓝,阳光也特别地灿烂。他们没有想到,几千年后,他们用过的工具竟能重见天日,存留后世。对他们来说,这些仅仅就是工具而已,但对我们来说,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敬仰不已。

  公元前219年,不知是哪一天,一队人马浩浩荡荡从北方开进了岭南,进入了百越。后来才知道,那是秦始皇派出的大军。他们在兴安境内安营扎寨,造灶做饭,“三年不解甲弛弩”。然后在灵渠和漓江汇合处(今兴安县大溶江镇)修起了城堡,开凿了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交通连接起来,这大概就是汉人迁入广西的开始。

  为了稳固岭南,后来不断从北方迁入的汉人就在南方的壮族地区扎下了根,与壮族人以及其他民族生息与共,相互依赖,出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口音、不同习俗却又能互相通婚、和平共处的太平盛况。从这一点来看,壮族人在那个时期,已经体现了一种宽容、大度、友好、开放的民族性格。到了今天,壮族人的这种性格体现得更加充分和明显。至今,壮族的人口已发展到了1700多万。归根结底,是因为壮族的根从没有断过。

  选自《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之《壮行天下》(壮族卷)。图为壮族传统祭祀仪式场景。 李林娜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年8月19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