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建议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多民族文学课程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11  作者:关纪新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我认为,有必要建议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中文系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多民族文学课程。

  我们祖国由古而今的民族和文化,从来就是多元并存与彼此互动的。不过,也同样是由古而今,这片国土上绝大多数的教育,却极少传授关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念和内容。今天,是我们需要对这一根深蒂固的现象发动一场认真的反思与匡正的时候。

  我们现行的政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序言”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就是说,我国现有的56个兄弟民族,以及在中国悠久历史与辽阔版图上曾经出现过的其他民族,都曾为今天中华民族拥有的辉煌文明做出过贡献。

  20世纪,是中国已有不同族群在政治上彻底走到一起来的时代。在充满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过程中,现代意义上的、融通中国境内各族群为一个总体的中华民族,最终得以确切出现,并被世界所体认。我们有理由比以往更加自豪地宣称,中华的文化由此而真正做到了百川汇海、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赢得了比先前时代更加充分的文化自信。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把国内每个人的命运如此切近地凝聚到一处,并让其成员为之感到骄傲的时刻,我们须站到新世纪的精神高度,检视自我,催促自我,从多民族一家的现实出发,完成划时代的思想腾飞与超越自我文化站位的观念嬗变。

  今天,全球各国不同肤色的人们,由后现代思维出发,渐趋获得了一项普世性认识,即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持守乃是未来人类的根本福祉。具体到中国,本已拥有数十种以上民族文化传统,则更是在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前行道路上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

  可惜的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陷入未能切实珍惜中华多民族文化传承的“盲区”。国内一般知识阶层,除边缘民族对主体民族的历史文化尚有大致了解外,中原主体民族对域内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都远未具备最基本的了解。此外,少数民族彼此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也极不充分。这一现状,不仅不利于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放在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的政治层面来考量,也是无益甚至于有碍的。

  放眼世界范围的民族历史和现状,某一国度、某一地区社会间的紧张和矛盾,常常缘起于具有不同文化及宗教传统民族的价值观念之间。而只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彼此的了解与尊重,才是排解与消除相互芥蒂的最佳途径。

  具体到我们国内,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认识、了解与尊重,同样是一件有待进一步做好的大事情。

  我国现在奉行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好的。不过,时至当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教学,还只是大致排上了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的课程表。在中原广大地区的小学、中学,以及国家的差不多所有综合型高等院校里面,师生们则一向接触不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教育。难怪有些民族院校的学生感到,不管我们学到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有多好,一离开自己的校园,就会遇上相互在心理上难以沟通的现象。

 

  问题有时还不止反映在一般社会生活当中,即在知识界上层,尤其是国内人文科学领域某些资深专家或优秀研究人员中间,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历史文化基本知识层面,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让人颇感意外的无知,也所在多有。的确,在整个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从旧有模式向现代体系转轨的进程中,中国学界可以说把西方各种先进理论体系都学习得有模有样,却在相关于“民族”的这一方面缺课独多。

  中国乃是56个兄弟民族的共有家园。中国的知识阶层,特别是今后培养出来的大批新型知识分子,都应当拥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没有确立科学的中华多民族文化史观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真正懂得基本国情的中国知识分子。

  为了让我国的知识阶层在这一点上逐渐“达标”,我们除了需要在已有知识群体当中积极倡导树立中华多民族文化史观而外,也须及早筹措并且做到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文学的课程。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建议,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的本科阶段,亦当在中文专业之内,普遍加开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课程。

  我个人曾经希望我们的共和国教育部哪一天会下发一纸文件,主动纠正大、中、小学忽视将中国多民族文化内容列入教学安排的失误,也曾想游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希望他们能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促使教育部来做这件事情。现在我又想,也许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就是鼓励所有具有这一人文学术悟性的同道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一点一滴地做将起来,这应当是救赎我们的相关教育失误更其有效的办法。我以为,终究会有那么一天,通过大家共同不懈的努力,人们开始自觉地意识到脱离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文学来讲授或学习中国文化与文学,有着多么地盲目与偏颇,我们国家将蒙受怎样的政治、文化损失。那时节,我们的学术界、知识界、教育界以及广大的莘莘学子,会积极踊跃地要求学习掌握中华多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

  我知道,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多么遥远。但是,假如我们今天再不下定一条心,把这个任务提出来,担起来,我们的前景是什么,大家都是清楚的。不少朋友都已心存这样一种紧迫感,深切感受了中华多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已然消失、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的严重性。须知,放弃对中华多民族文化及文学课程的传授,蒙受损失的并不仅是各个少数民族——莫以为汉族文化和文学这棵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就没有危机,试想一下,假如围绕在其周边的各个兄弟民族的文化之林都被撂倒,中华文化的整体生态完全改观,那么,面对异质文化“沙尘暴”的围攻,汉族文化的参天大树也难免会有独木难支的那一天。我们自幼都听过十根筷子捆成一把不易掰断的故事。中华文化只有涵盖了古往今来一切国内民族相辅相成的贡献,才真正称得起博大精深,力量无穷。

  在综合性高校推进多民族文化及文学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恐怕还是观念问题。关于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化/文学史观的讨论,几年时间内已在相关学界见出积极影响,不过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都还是很不够的。史观的问题为什么那么要紧,因为它牵扯到我们授业者自己到底是想通了还是没想通要根据新的思路去讲课。假如能用电脑技术来打个比方,我们在开始步入多民族文化/文学教学之初,也许在自己既定的教案上面这里那里打些个“补丁”也就很不错,但是,在我看来,要真正做到将多民族文化/文学史观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学术与教学,最终大约还是的完成一次“格式化”之后的“版本升级”。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整体上做到——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人文思路。

  我们知道,综合高校的教授们进入学术领域的具体路径,跟做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人大有不同。大家即便接受了中华多民族文化/文学史观的理念,短时间内要想从此种理念的基点出发,来涵化各自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的。这是急不得的。只要成为有心人,我们的授业者就会逐步从这个角度丰富库存,再在教学当中由少而多由浅而深地讲授出去。上路子,肯定要有一个过程。

  教材问题,无疑将是大家都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单就文学教学来讲,中央民族大学、各地民族院校以及各民族地区高校,一些年来已经积累了若干成果可供借鉴。另外,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与民族文学所合作编写的由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的10卷本《中华文学通史》,以及近20年来出版的若干种族别文学史/文学概况,也都是不难找到的参考书。在尚无普遍适用的多民族文学内容的教科书之前,应当鼓励教授们从各自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学现实出发,从各自关切的或者体会多一些的民族文学现实出发,从无到有地开拓有多民族文学内容的教学。汇集各单位学术力量编写适合不同层次及不同地区综合性高校教学使用的教材,是必然的趋势;但在此之前,等待不是办法,自力更生、循序渐进地找材料、想办法从而做起来,应当是具备了现实可能的。

  中华多民族文学的教学,应当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选择种种安排。开始时要开本科课有困难,就先进入到硕、博研究生的教学之中;开本科必修课有困难,就先上选修课;开全套文学史课有困难,就先上某一段多民族文学史的课;讲文学史有困难,也可以选取美学、民俗学、民族学或者人类学等学科,来先期渗透多民族文学内容。最方便的办法,还可以请外校外单位的专家来办讲座。

  我想,有朝一日将多民族文化内容的教学适当地普及到人文学科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甚至适当普及到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技术科学领域的教学中,也不是没有必要和没有可能的。当然,我们现在还是首先要思考文学专业内的事情。我想,只要有心打开新的局面,道路有许许多多。

  身在学界,永远是不进则退。我知道,今天的大学教授都相当劳苦,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必然是倍加艰辛。然而,我们大家所面对的教学也许不仅是一只饭碗,更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种使命,一种国家与时代赋予我们的、沉甸甸的文化使命。

原载《探索与争鸣》 2010年第6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