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屈永仙]在吉美博物馆看多元文化的交融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31  作者:屈永仙
犍陀罗佛像屈永仙/摄
  法国的博物馆众多,仅在巴黎市内就有200多座。从2000年1月起,法国文化部发起了每个月第一个周日博物馆免费的政策。对于像我这样赴法留学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必须珍惜的福利。今年2月的第一个周日,我与几位朋友走进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吉美博物馆”)。
  走进吉美博物馆
  吉美博物馆始建于1889年,坐落在巴黎第16区。“吉美”得名于其建造者,即里昂工业家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对于社科领域以及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来说,这是必访之地,值得多次探访和细细探究。
  吉美博物馆共有四个固定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整个博物馆基本围绕着佛教文化主题展开,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开始,渐入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后是藏传佛教,进而是汉传佛教,最后抵达远东的日韩。临时展厅正在举办阿富汗文物展,这里有闻名世界的犍陀罗佛像艺术。中亚地区的犍陀罗佛像文化是佛教历史上的初始阶段,也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有许多人慕名前来观展。
  通过安检后步入大厅,一层开阔之处便是柬埔寨文物展厅,来自吴哥窟的7头那伽石雕和四面佛像令人印象深刻。泰国文物展厅也有许多精美的展品,如毗湿奴坐骑迦楼罗的浮雕;印度文物展厅中有来自印度的佛像和搅乳海等神话浮雕。东南亚的南传佛教与印度教具有渊源关系,但是也有许多区别。
  二层是中国文物展厅,大汶口陶器、西汉海昏侯的青铜器、初唐的陶俑等展品颇具代表性。当然,相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这里的中国文物数量并不多,但也足以让外国人赞叹我们古老文明的精湛技艺。中国的佛像艺术展品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来自甘肃和新疆。不难看出,展览是以丝绸之路作为线索的,这也是佛教的传播路线。
  石雕上的神话
  宗教是人类艺术和文学的源头,亦是文化的承载者。佛寺中的石刻、浮雕、绘画都是人类艺术的精华,而它们背后往往关联着古老的神话叙事,人们在仪式活动中念诵的歌、抄献的经文,就是民间文学传统。
  一层印度文物展厅中的“搅乳海”浮雕,其创作灵感源于世界著名的神话之一。众所周知,印度教中有三相神,即创造之神梵天、维持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梵天是万物之父,他既创造出了善的众神,也创造出恶的阿修罗和那伽龙族等。梵天的子孙们大体分成了两大阵营,即善神和恶神,他们无休止的纷争给世界带来了诸多灾难。毗湿奴致力于世界的和谐与延续,他提出让双方共同搅拌乳海,从中获取长生不老的“甘露”。他化为一只大海龟承重,又将曼荼罗大山化作搅海的杵柱,让龙王婆苏吉化身为长绳,一众阿修罗拉着龙头,诸天神则拉着龙尾……这些都在浮雕中展现得栩栩如生。“搅乳海”神话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涉及不死甘露、日蚀、月蚀、神牛等神话母题,历来是神话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阿富汗文物展厅中,犍陀罗佛像艺术展品中也有许多浮雕,如“树下观耕”“兜率天交脚弥勒”等,它们背后都有丰富的叙事。其中,“树下观耕”讲的是悉达多太子观看农夫耕作,看到翻出的土里有虫子,虫子被鸟啄吃了,又看到蛤蟆吃黄鳝,而蛤蟆又被蛇吞食,蛇被孔雀吞食,而老鹰飞来叼走孔雀……悉达多感叹众生的生老病死,因而感悟世间万物“成住坏空”的过程。
  “兜率天交脚弥勒”雕刻也十分精美。学界一般认为,犍陀罗地区是弥勒佛信仰的起点,也是中心。弥勒佛是未来佛,浮雕中表现的是下生之前他在兜率天为众天人说法。弥勒佛信仰传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后获得了丰富的发展,形态各异。在南传佛教中有“五颗神蛋的故事”,讲的是五位佛祖孕育在五颗乌鸦蛋中,一阵狂风暴雨后,五颗神蛋滚落到不同的地方,之后诞生不同的佛祖。最后一颗蛋掉落到国王的花园中,他就是还未诞生的阿里米迪亚(弥勒佛)。
  希腊神庙下的佛陀
  犍陀罗曾是6世纪前后存在的一个古国,地理上涵括今日的巴基斯坦东北部、阿富汗东部,这里是南亚次大陆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世界遗产巴比扬大佛就在此处。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连接点,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佛像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初见犍陀罗佛像就有许多“突兀感”:佛塔是圆顶、佛陀在拱门石柱间修行。这种佛塔犹如罗马教堂,也类似希腊万神殿。佛塔石柱已经变成“矮墩”,依然保留着希腊建筑风格,柱子顶部的花草浮雕尤为明显。我们见惯了南传佛教竹笋式的佛塔、菩提树环绕的佛寺,以及汉传佛教地区面貌慈祥具有东方人容貌的佛像后,再来看希腊石柱下打坐修行的佛陀,这种视觉印象让人难忘。
  犍陀罗佛陀的身材比例符合希腊人体雕塑的特点,他们身披希腊长袍,面部轮廓圆润而立体,微卷的头发,还有代表男性特征的上唇胡须,脖戴华丽珠宝,头像背后有圆形佛光等。总的来说,他们就像披着佛陀外衣的希腊人,这也更新了我对佛陀“范式”的认知。
  发源于恒河流域的佛教在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得到推广而传入中亚,当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并统治这些地区时,希腊人也大力发展新兴的佛教。工匠们将希腊的一些神祇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阿特拉斯刻到佛像中,围绕在悉达多太子身边的宫女身着希腊长袍,身材丰盈脸庞圆润。我们惯常看到的榕树、菩提树,这里换成了桫椤。
  展厅中出现的许多伊斯兰文化展品,也令我感到惊奇。根据史料,公元前6世纪,印度北部遭到波斯国王居鲁士、大流士的入侵,这是北印度首次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远征东方,北印度地区再度被入侵,希腊人在这里设立总督进行统治。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后,逐渐发展成为与婆罗门教、耆那教并列的重要宗教,比起前两者,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更有益于希腊人的统治。2世纪中期,迦腻色迦统治的贵霜帝国与大汉帝国、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并称为当时的欧亚四大帝国,发达的商业网络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当时在印度西北部和北部地区,既保留了原有的印度文明,又兼容了外来的希腊文明,犍陀罗佛教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产物。然而,1206年古尔王朝的印度总督艾伯克自立为苏丹并建立德里苏丹国,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王朝。随着历史的发展、权力的更迭,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在印度逐渐失去其原有地位。不同文明的碰撞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交融,这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3月3日 第Y04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