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保护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23  作者:马伟华

  民族文化保护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是整合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发掘民族传统、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作。如何保护民族文化,不仅是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围绕民族文化保护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谈几点思考。

  第一,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确保文化保护方向正确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民族文化保护中,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还要做好传承与弘扬、整理与挖掘、继承与创新、内化与外向等几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是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否则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就会发生偏离。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积极要素,提升民族文化精髓,使之成为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载体。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能够起到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的作用。

  第二,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汉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科学有序进行的重要工作。

  中华民族具有灿烂的历史传统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同文化之间又有民族、地域差别。在文化保护工作中,要理性看待不同民族之间的客观差距,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采取科学、有序的文化保护措施。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之间营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文化上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应该采取平等对待的态度,根据现实发展状况,科学规划,合理保护。既要重视汉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第三,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动力的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精神家园反过来会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反思我们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民族文化保护不单纯是为了留存各项文化遗迹或者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从中华文化的各类载体中,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解决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精神困境问题。整理并发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措施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心。总体而言,保护民族文化与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以民族文化作为基础,探求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各项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作为开展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第四,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资金支持与政策、法规完善的关系,是保证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文化保护的投入逐年增多。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文化保护资金的后期运作与监管问题。在文化保护资金的筹集方面,除了国家主导、政府投入的模式之外,还应该拓宽思路,积极寻求多方资金投入。在经费管理中应该加大监督,做到专款专用,避免文化保护经费被挪用、挥霍的现象发生。文化保护的政策制定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从长远着眼,将有关工作真正做到实处。要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人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产生深刻认识。

  第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系,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不断产生原生动力的需要。

  民族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引导,尤其需要通过财政支持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的推动来实现。政府以其强大的公信力,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工作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绝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整个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只有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与统一规划下,社会各界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与氛围,民族文化保护才能出现勃勃生机的局面。

  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工作中,除了处理好上述几对关系之外,还应当将民族文化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民族文化保护显得更为迫切。如何在城镇化建设中,处理好拆迁、重建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将民族文化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等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才能使民族文化保护更具现实意义,更加体现出文化保护的重要作用与独特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7年7月21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