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纳钦]母语不是工具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11  作者:乌·纳钦

  在你生命的起点,迎接你的,无疑是父母和亲人期许已久的笑脸。此外,还有一样东西也在等着你,那是你的母语。也许你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可它一直就在周围的空气当中,默默地等你呱呱坠地。因为,它也是你的亲人。 

  你贪婪地吮吸母乳时,母语也不知不觉中伴随乳汁灌进了你的身体。当然,那时的你还无暇顾及它的味道。只有多年以后才会品出,其实母语有母乳的味道。婴儿时,你的吃喝拉撒全靠父母,你所能做的,就是用母语叫一声爸爸妈妈,这也算是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此时,除了嘴里吱吱呀呀的母语之外,你真的别无他能。 

  后来的某个日子里,你也许抛弃了母语,忘了母语,这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变迁,也可能是因为你追随主流,有意为之。起初,你可能毫无负罪感,反而义无反顾,一身轻松,还沾沾自喜。你可能掌握了其他语言,一个比你母语更强势的语言。你觉得有了一个万能工具,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你认为母语同样也是工具,低端的工具,可以弃之一旁。可你想错了,对你来讲,任何强势语言都可能是工具,而母语恰恰不是工具。 

  你在沾沾自喜过后,有一天会意识到,离开了母语,意味着离开了一个最亲最温暖的世界。从此,你和你的故乡、你的祖先、你的亲人,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墙,你明明能看到那边,却已听不到那边的声音。而墙的这边,你越来越像一棵蓬草,墙角下扎不进你的根。你发现自己原本不属于这边,但同时也已经不属于那边。你想回到那边,可归途已不像来路那样轻松。此时,你会恍然大悟:母语真的不是工具,而是情感的归宿。 

  于是,你急忙跑去找周边的同胞,有谁算谁,恨不得都当亲人。同胞也可能和你一样,已失去母语。你们进一家老乡的餐厅,品着家乡美味,却讲着异乡语言。而这个语言与你们的长相、表情和性格完全不相符。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国外,很可能引来他人怜悯的目光。今日世界提倡文化多样性,那些连母语都不会讲的人是非常可怜的。此刻,你的感受会升华一步:母语还是身份的标志,是做人的价值和尊严。失去母语,自卑感和悬浮感将如影随形。 

  人都带着自己的文化密码,它不是身份证或护照上那一串数字,而是烙在人内心深处,通过情感、喜好、性格与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组特征。你可能不会在意瞬间的一个下意识动作,可它却是由你文化密码组织起来的。你一生经历各种礼仪,那也是一连串文化密码来组构。久而久之,那些密码就组合了你的人生,躲也躲不过。而解码的程序就在母语里,如果你失去了母语,将无法解读自己一生,无法知晓你性格与行为背后的终极符号意义,就只有昏昏沉沉不停地追问自己,陷入迷失自我的巨大失落之中。至此,你会明白:母语不是工具,而是整个人生。 

  据上了年纪的学者说,即便人一生掌握了多少种语言,到老却只剩下母语是完整的,其他都残缺不全,甚至难以用来交流,而要表达想法,则只有依赖母语。由此还可以推断,母语不是工具,而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近似于你的呼吸。 

    

  (乌·纳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201611 

 

本文原载《广播歌选》2015年12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