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创造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原生态——观《民族画报》时代的表情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19  作者:意娜

回族妇女玛祖力哈劳动休息时在田边纳鞋底。 朱康乐 摄

回族妇女玛祖力哈劳动休息时在田边纳鞋底。 朱康乐 摄

  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共同缔造的伟大文明。这一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多样融汇,和谐共生,是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基本形态。这些年来,文化多样性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在文化多样性这一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主题之下,集聚了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文化间交流与对话,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等众多的重大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公约》中明确指出“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

  我国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我国是《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全程参与了《公约》起草以及历次政府间委员会会议,积极推动了《公约》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2006年12月,我国加入《公约》。2007年3月,我国当选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随着近10年来我国文化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的飞速发展,我国各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不断深化,保护和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成为各族同胞的共识。

  在“民俗回家——凤凰古城国际摄影双年展”上看到《民族画报》上曾经刊登过的一组我国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时代的表情》,观后颇多感喟。这组照片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记录,是已经逝去时代的祥和、激情或对未来充满向往的文化原生态“闪回”。今天,在这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记忆的长廊中徜徉,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生动记录。袁东平先生说,是那个时代留下的表情打动了他。那是一种生机勃勃、质感明确的表情,这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集锦,是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历史表情,对今天的民族关系处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摆在我们面前的摄影作品集,无疑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展示长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奇异的自然风光景色,多彩多姿的各民族风俗民情在这些历史原片中留下了生动的印记。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记录。与今天到处充满雕饰的作品相比,“生动的平凡”是我们回看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本然状态,但是在过去的岁月,我们对此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我们习惯于按照一种既定的一统化的模式去套用一切对象,留下了一大堆表面化的肤浅的“表情”。而每一民族文化深层的传统理念、思维框架、地域限度,以及与自然的合宜性被忽视或者干脆被抹杀了。我们习惯于按照一种现代化的模式指导并推动一种运动,结果使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当时的照片,几乎所有的拍摄都是组织的、摆拍的、导演的,都是欢乐的,都是赞颂的,都是昂扬的。看那些照片的图片说明,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某种观念是怎样束缚着、规定着记者们的镜头的拍摄,也规定着被拍摄的镜头中的人。记者共同的一统的政治的、艺术的、新闻的思维框架和模式,统摄了所有的照片。看那些作品,你会觉得那几乎是一个人的作品。拍的独特性、唯一性和文化的艺术的追求是缺失的。所有的记者和新闻工作者都认为那就是真实。他们忽略了拍的镜头后面的主导、无形的意念的操控之手。同时被拍的对象也遵从同一个逻辑,他们习惯于被“摆拍”,因为那是应当听从的上面的指示,自己的民族特色只是道具或“摆设”。民族文化的自觉还未得到深入的思考。这是一种集体的政治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它的时代性超越族群传统的和生活习俗的特征而鲜明地凸显出来。今天,我们来观赏这些作品,作品的拍与被拍都成为我们观赏的对象。而作品中的人物、景象与它后面的文化基因也处在“被看”的位置上。

  尽管如此,这些作品还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表情”:一是那个一去不复返的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环境、氛围,或者说“气场”,一是被记录被表现的作品人物的身体的、面部的情态。其每一表情的独特性来自于他们原生的,本真的民族个性,民族习俗,民族生活形态。而那种表情的一致性则是摄影作者、作品人物和时代氛围合为一体的产物。

  是的,在这组历史照片中,主人公们的表情是淳朴的,他们的姿态是真实的,他们相信未来的蓝图一定可以实现。无论如何,我们在这些历史的原片中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看到了一个精神纯洁的,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历史时刻。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3年07月12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