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泼水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游人认为那只是水的狂欢节,有的学者则将之等同于“傣族新年”或“浴佛节”,也有的学者从文学视角认为泼水节乃是“歌颂杀死魔王为百姓造福的七位妃子”。这些不同角度的认识,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都仅是泼水节衍生的现象,而非泼水节的初衷。
泼水节是一种驱旱祈雨的仪式
中国各地常出现旱情,受这种客观情况的影响,再加上“不能浪费水”的道德评判,近年来泼水节备受关注。借申请院国情调研子项目“云南省德宏州傣族泼水节传承情况调查”的机会,我曾回到家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盏西镇,从政府组织的热闹泼水节到村寨原汁原味的传统泼水节,从村寨长老到中小学生,全面跟踪和了解了泼水节的传承状况,以最终探寻泼水节的根源。最后我发现:每年阳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份)的泼水节追根究底是一种驱旱祈雨的仪式。
其实,人类的大部分节日与农作、生计有关,如秋收之前的彝族火把节是为了驱除吃庄稼的飞虫鼠蚁。
傣族主要生活在滇西南、滇西北等地区。二三月份进入夏季;四月高温且干燥;五月则是播撒稻种的育秧季节,需要适量的雨水。因此人们一方面借助互相泼洒洁净的水来降低四月的酷暑,即驱旱;另一方面则祈愿五月雨水适时而降,即祈雨。我们甚至可以将“互相泼水”看做民间很常见的降雨的模拟巫术。
采花、做水树、祈雨是泼水节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今的泼水节大体分成两类:以村寨为单位的传统泼水节和政府组织的泼水节。
由州、县、乡镇等地方政府组织的泼水节,时间一般是两到三天,地点在政府广场或者江边。我在那里考察时,恰好赶上盏西镇政府组织村民在槟榔江岸统一过节,每村派几十人做代表。大队人马坐着拖拉机、卡车浩浩荡荡开到河头山谷“采花”;每人带回几杆绿枝,在槟榔江沙滩上将绿枝、鲜花、苔藓装扮成一个塔型,傣语称之为“顿兰赏鉴”,直译可叫做水树或水塔;之后,人们在江中泼水欢庆。
官方举办的泼水节活动结束后,各村寨还会进行“第二次”泼水节仪式,即以村寨为单位的传统泼水节。每年4月7—15日,每个村寨各自选择良辰吉日,前往自认为圣洁的山谷去“采花”,做属于本寨的水树。人们一路敲锣打鼓到山中折取鲜花、绿枝和苔藓,认为这是风雨之神栖息之所,以此迎接或祈求风雨甘露的降临。返程时也一路敲锣打鼓,其他村民则在村中迎接。人们将做好的水树竖立于寨中心或佛寺前。老人敬献上染色糯米饭、“驴打滚”、“泼水粑粑”等食物,并点香燃烛围坐树下祷诵祈雨。其他人则歌舞欢庆、互相泼水。大约两天后,水树被搬到寨子外置于江河边,任它自行倒落。
有的村寨位于江边,便直接在江边做水树,例如盏西镇弄冒村的水树就立在槟榔江岸,到达这个村子的下午,我看见老人们正双手合十跪坐在水树边齐声诵经求雨。约一刻钟后,其他人闭口静听,领头的寨老举起祭盘、祷念祝词,内容是求风雨、祈丰收。诵词如下:洒一滴圣洁的水,祝福宝石般珍贵的奘房;洒两滴圣洁的水,所有病魔灾祸远离我们;洒三滴圣洁的水,全勐行人车辆出入平安;洒四滴圣洁的水,稻田中的秧苗茁壮成长;洒五滴圣洁的水,祈愿天神降雨五谷丰登;洒六滴圣洁的水,迎请金银财宝进寨入仓;洒七滴圣洁的水,子孙后代读书学业有成;洒八滴圣洁的水,全寨青年男女幸福美满;洒九滴圣洁的水,祝愿全寨老者健康如意!
老人左手拿水桶、右手拿树枝,从水桶中蘸一蘸洒向水树。念一句、洒一次、往前迈几步,如此重复,直到绕水树一圈。
经过亲自体验我发现,德宏傣族民间传统的泼水节活动顺序如下:打扫佛寺(没有佛寺的村寨就没有这个内容)、准备泼水节食物、到山上采花做水树、献祭水树并祈雨、浴佛(有的村子没有这个活动)和泼水、歌舞(象脚鼓舞和嘎秧舞)、村民聚餐。
为何村民要进行第二次仪式?对此,据当地老人说,他们认为政府的活动代表全镇,而不是本寨。每一个村寨必须采花做水树,迎接山上的风雨,这样才会风调雨顺,本村的庄稼才能有个好收成。可见,对村民来说,泼水节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上山采花、迎接风雨,在水树下祭献和祈雨。
泼水节具有多重符号内涵
泼水节,不仅是中国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等共同欢庆的节日。“宋干”(“赏鉴”的异音)是泰国的新年,其重要程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远行之人归家团圆,村村寨寨共同欢庆。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也将泼水节视为新年,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为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总之,泼水节已经成为傣、泰、掸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是各地定位不同。
佛教传入东南亚和我国傣族地区后,其宗教习俗便与傣族传统的水崇拜信仰结合起来,形成了傣族自己的泼水节习俗。如今人们主要聚集在佛寺进行浴佛、敬献鲜花香烛做功德、堆沙塔、滴水祈福等活动。但我认为,并不能因为这些表面现象就此简单解读泼水节的初衷。
在对德宏傣族民间的传统泼水节调查时还发现,与别处相比,这里的泼水节不仅包括泼水狂欢和浴佛活动,上山采花、祈雨等也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仪式环节。从中可以看出,该节日除了以彼此送祝福的名义互相泼水外,更是包含着对农业生产求丰收的期盼。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