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多管齐下才能达到保护民间文化的目的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08  作者:记者李庆勤

  天山网讯(记者李庆勤报道)8月11日至24日,在新疆为期14天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北疆考察行”,让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侯仰军对新疆印象深刻。“新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做得很不错。这项工作无止境。不论是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还是其他民族,他们的民间文化都要保护,都要传承。民间文化保护得越好,越多元。我们春秋时候就讲和而不同,就像炒菜一样,如果光用一种调料,炒出来的菜还好吃么?”侯仰军在民间文化保护上的理念常常用历史名词来解释,这正体现了一个历史学者和民间文艺家的结合。侯仰军博士的专业是历史学,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历史学研究,考察团里的人都亲切地喊他“侯博士”。一路走来,侯仰军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说出这里的历史沿革、时代传承。

  一路走一路看,侯仰军加深了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歌舞的了解。其中,一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汁原味的演出,一些则是专业歌舞演员的演出。“我们在这次考察中看到的不少歌舞演出显然是经过选择的、改造的、提炼的、升华的。原汁原味的演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和遥远的过去,专业演员的演出使我们意识到了现实。这两种歌舞都有存在的必要。它的并存,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

  在各县市的走访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北疆考察团看到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侯仰军看来,民间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许多歌舞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民间传承人为了表演的需要,或者为了社会的需要,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是很正常的现象。既然是非物质的,自然是变化的。有变化的传承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一种传承。传承中有异化,异化中有传承。只要不是刻意的、大规模的、从根本上的改变就行。”侯仰军说,“一般来讲,南方的传统文化比北方的相对固定。这是由生活环境所决定的。深山老林的环境相对固定,而北方少数民族过的是游牧生活,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不断接受新的东西。”

  侯仰军刚刚从贵州调研回来。他说,黔东南原汁原味的苗族舞蹈让他难以忘怀,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让那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古朴的保存。他认为,最终民间文化会以一种新的形式保留下来,不可能不改变,它会按照自然规律淘汰和保留。

  民间文化有两种形态,其传承方式自然不同,物质形态的可以放到博物馆去,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是认定、发现、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是通过教育、灌输的方式来普及、传承。

  近几年来,我国开展了各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享受到了政府补贴,还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国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定的物质、精神的支持,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可以起到推动作用,传承人机制可以更灵活一些。现在我们认定、发现的传承人只是个代表,民间还有无数不知名的传承人在那里默默地工作。”

  “当然,认定、发现、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是保护民间文化的一种手段与途径。民族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灌输。”在侯仰军看来,只有让年轻人、让孩子接受并喜爱我们的民间文化,并且自觉地去传承,才有出路,一定要多管齐下才能达到保护民间文化的目的。“普及才能提高。如果只有孤零零的几个传承人去传承民间文化,那是很危险的。”

  作者:李庆勤来源新疆日报)

文章来源:天山网 2011年09月07日10:40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