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土风计划”演出者吴志明:辞“公”不辞“工”,6年来坚持传习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22  作者:记者 王婧姝
  哈尼族人吴志明原本是云南红河县文体局副局长。然而在2006年,他竟然辞去了公职,放弃了稳坐机关的职位。之后,吴志明辞“公”不辞“工”,开始创办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在《守护家园·文化表情——土风纪述展演》中,吴志明和12位传习所的学员们,带来了哈尼族的《农耕歌舞》等3个节目。

  “不是救世主,只是不想眼睁睁看着文化消失”

  吴志明的父亲是哈尼族,母亲是彝族,他从小就生活在梯田间,对哈尼梯田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家协会会员、云南音乐家协会会员,爱好文艺的吴志明理所当然地从事着文化工作。但是,在县文体局任副局长期间,由于行政工作繁忙,使吴志明无法真正专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逐渐地,吴志明心痛地发现,从小就一直伴随着他成长的哈尼族文化正在消失中——他们曾经的生活方式,唱的歌、跳的舞都与现实渐行渐远了。于是,吴志明告诉自己:“我虽然不是救世主,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就这么消失了。如果可以的话,我只是想做一点事情,让哈尼文化不要消失得那么快。”

  就这样,2006年,吴志明辞去了文体局的职务,开始筹建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

  “传习馆的经理不好当”

  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吴志明付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他带着妻子一起,奔走于企业、基金会、银行,去争取资金的支持。为了开馆,为了给学员们发工资,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吴志明好不容易找来了贷款、拉来了赞助。但是,招收学员又出现了困难。

  2006年的时候,老百姓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还没有什么概念,几乎都不放心自己的孩子放下农活或放弃打工,而去文化传习馆学习民族歌舞。就这样,传习馆艰难地维系着。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国家的大环境好了,对于文化传承的宣传和政策多了起来,传习馆终于可以有条不紊地运作了。

  尽管如此,吴志明还是感叹:“传习馆的经理不好当。”找演出、想出路、找资金……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好在,传承民族文化的理想和信念还一直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3月18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