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拯救满语文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2  作者:于波


黑龙江富裕县三家子村实施满语“活化石”观光旅游发展战略。资料图片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数千年的先秦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人民曾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并一度出现过其他民族所无法替代的繁荣。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变迁,满族的一些民族文化却悄悄走到了消失的边缘,特别是满语和满文,已经濒临失传。有人这样评价:“满族文化几乎处于全面消失中,从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到语言文字等都面临着消失。”

  满语文正行走在消失的路上

  满族文化是个大概念,我们无法清楚地罗列出哪些满族文化现象正处于消失过程中,但即使在满族聚居区,一些传统满族文化已踪影难觅,这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现在我国近千万满族人口中,会说满语的不足百人,懂满文者不过20人左右。

  满语记录着满族及其先民悠久而丰富的文化,是研究满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的活化石。因而,满语、满文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现存满文档案史料200多万件,仅黑龙江省档案馆就收藏清代史料60吨,由两名专业人员整理出了目录。清朝建立之后,记录国家重要机密文件和重要条约时,一般只用满文。目前,国家已立项修“大清史”,翻译满文档案刻不容缓。学者指出,如果满语消失,整个清代史研究将面临永久性的断流,很多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曹萌调查发现,现在还能说地道满语的人仅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几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她们也只会说满语,不会写满文。“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整理和抢救,一旦这些老人故去,满族口语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这将是文化方面的一大损失。 ”

  像冰箱一样保存一份满族文化的样本
  

  有318年建屯历史的富裕县三家子村,被称为满族文化的最后遗存地。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加上交通闭塞,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修了通往县城的土公路,因此外界进入的人员较少,在客观上为本村原有的语言设立了一道天然保护屏。偏僻与闭塞“足以像冰箱一样保存一份满族文化的样本”。

  从历史上看,三家子村的设立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驻齐齐哈尔水师营的战士计、孟、陶3家最先在此定居,后又陆续迁入关、吴、富、赵、白等满族居民。他们都是黑龙江萨布素将军统领下的八旗披甲,能很好地使用满语。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三家子村由一个比较闭塞的小村融进了开放繁荣的社会大系统中。1961年,三家子村满族人口占全村总人数的84.7%;1986年,这一数字下降到50%左右。外来人口所使用的语言工具则均为汉语,同汉语群体的频繁接触、交往,造成了满语使用的急剧退化。

  笔者在考察中也发现,造成三家子村满语使用的退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满语词汇中汉语借词不断增加。三家子村满语作为一种方言,自身造词能力十分弱小,每当在使用中感到力不从心时,便采取了从汉语借词的方式予以弥补。这种现象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词汇的大量借用促进了语言转用的发生,从而导致原有语言交际功能的进一步退化。

  与语言的状况相比,三家子村的满族风俗衰退得更快。几十年前,我国著名学者金启孮先生在三家子村调研时,观察到该村“满族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但金先生还是看到了个别妇女头梳满族发髻。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今天的三家子村,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家家院内拴有奶牛,房前屋后牛粪堆成小山,是个典型的奶牛养殖专业村。但是仔细观察,还能看到许多与其他村落不同的地方,从中发现一些满族的风俗民情。破旧低矮的草房烟囱建在房屋的外面,当地人称“耳烟囱”;房屋的西山墙上有窗户;进屋以后,除了南面的火炕外,房子的西、北两面还留有建过火炕的痕迹——原来屋里的西、北两面大炕被拆掉了。笔者在十多户村民家里都见到了这样的房屋和布置。当地人说,这样的老房子,该村还有五六十座。

  让满语放慢逝去的脚步

  为保护世界唯一的、活的满族语言,富裕县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推动了满语挖掘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他们举办了中国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论坛,就满族历史、满族文化、满族民居景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保护和传承满族语言文化提供了很多资料。

  为了加大对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力度,富裕县在建立满语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满族语言文化传承人奖励机制。规定满语传承人要使用满语会话达10至20年,每年带动5至10人学习使用满语并达到日常交流程度,了解一些满族习俗和民间传说,在日常生活中保留和使用部分满族习俗,并积极参加县级以上有关满族语言文化活动等。评定工作每年组织一次,由县文体局、教育局、民宗局、友谊乡、满族语言文化学会共同组织实施,对满语文化传承人颁发荣誉证书,每月发放200元奖金。

  为抢救满族语言,2007年,黑龙江省民委投资5万元,制作了抢救满语文化的专题片,并为三家子满语学校添置了教学设备。县财政每年拨付专款作为工作经费,先后编辑出版了《满语通论》、《三家子满族风情录》、《富裕县民歌集成》、《富裕县民间舞蹈集成》和《富裕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等专著。

  今年,富裕县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6万元,用于满语保护区、展厅及满族民居和道路建设。同时,富裕县结合三家子自然生态资源和满族语言文化资源,实施满语“活化石”观光游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满族文化和满语教学相配套的旅游产品,设置了三家子满族村语言文化保护区、满族历史文化博物馆以及满族八旗风情园等旅游景点,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繁荣了县域经济,又提升了满语文化的影响力。

  有专家认为,准确地说,真正将在我们这代人面前消亡的,是满语口语,而不是满族文化。但语言的变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深层原因。我们既不能麻木视之,也不能过度惊恐、耸人听闻,而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拯救满语文化,需要的是切实的支持和参与。

  富裕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近年来,该县在满语文化挖掘和保护传承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民族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脆弱,懂满语的满族老人年龄很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传、帮、带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满族文化活动场所及活动设备相对不足,不利于满语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加大投入、重视传人尤显重要。

  语言是人类无形的文明遗产,几乎每一种语言都积累、传承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一种语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生物物种的消亡。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希望能够创造满语保护的奇迹,而不希望它像甲骨文、吐火罗文那样成为仅存于文献的“死”的语言。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年11月5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