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别让满语文成天书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8  作者:高玉侠/记者/王敏娜


身着满族传统服装的中学生。



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开班教授满语文,为抢救这种濒危的语言文字作出了可贵努力。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在这所高中里,如今有数百名学生在学习满语文。

  ◆全国有近1000万满族人口,其中我省有满族人口538万余人,但精通满语文者却不到10人

  ◆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建立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讲授满语文的高中

  编前语:

  满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数千年的先秦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人民曾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并一度出现过其他民族所无法替代的繁荣。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变迁,满族的一些民族文化却已悄悄走到了消失的边缘,特别是满语和满文更是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我省是满族的发祥地,是世界范围最集中的满族聚集和活动区,满族人口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还多,但是,如今纵观全省精通满语文者却已是寥若晨星,抢救满语文的任务十分紧迫。

  近年来,关于满语文传承的探索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去年,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在锦州北镇成立,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开班教授满语文,创全国之先。而今已一年有余,其成果如何,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心。与此同时,其他物质及非物质的满族文化又该怎样来保护和传承,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破解的大课题。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前往北镇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并走访多位专家听取建议和呼吁,采写了《聚焦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组报道,将分为上、下两期刊发,敬请关注。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满族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曾有人这样说:“满族文化几乎处于全面消失中,从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到语言文字等都面临着消失。 ”

  满族文化是个大概念,我们无法清楚地罗列出都有哪些满族文化现象正处于消失过程中,但是只要看看即使在今天的满族聚居地区,一些传统的满族文化也已踪影难觅,就可证明此言不虚。

  其中,最明显可见的就是满语文正在退出满族人的日常生活。

  满语文行走在遗失路上

  据调查,现在在我国近千万的满族人口中,会说满语的不足百人,懂满文者不过20人左右。

  目前,我省居住着538万余满族同胞,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有8个满族自治县(含两个县级市)和一些满族乡镇,是我国满族聚集和活动的主要地区。然而,在这数百万满族人口中,精通满语文者已不足10人,普通百姓中则几乎没有会说满语的人。

  沈阳师范大学的鲍明教授是土生土长于满乡丹东凤城市的满族人。在谈到满语的现状时,他有很多感慨。他说:“我家乡的人早就不会说满语了,只有祖父辈分的人能简单说几句满语。 ”

  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曹萌告诉记者,前两年他们曾作过关于满族文化现状的调查。据调查,现在还能说地道满语的人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几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但她们也只会说满语,不会写满文。

  满学研究专家关嘉禄一直在呼吁加强对满语文的保护和研究,他说:“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整理和抢救,一旦这些老人故去,满族口语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这将是文化方面的一大损失。 ”他的言谈中充满焦虑。

  我省大量满文史料待整理

  我国现存有大量的满文史料,急需较多的精通满语文的人才来进行翻译、整理。如果有一天满语成为“死文字”,那么这些满文档案就将成为无人破译的密码天书。

  据介绍,目前我国有满文资料约200多万件(卷、册),其中包括档案和书籍史料、满文木牌、碑刻史料、满文谱牒史料、满文地理舆图史料及口碑民间文学史料等等。

  我省是满族的故乡,满文史料在数量上仅次于北京,并且具有鲜明的无与伦比的地方特色。省档案馆、省图书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共藏有满文档案及图书十几万件(卷、册),档案由清代中央和地方军政机构形成,绝大多数图书都是极为珍贵的善本。

  满语伴随着满族及其先世的发祥和发展而产生、演进,记录着满族及其先世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凝结着满族及其先人奕世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研究满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的活化石,是研究满族及其先人心理素质、思维模式的重要依据。因而,满语、满文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北镇高中“孤独”的满语班

  其实关于满语文的传承和保护,各方早已展开了探索和实践。然而,真正将满语文学习引进学校、开班办学传承满语文的,还是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开办满语教习的高中。

  北镇市是满族的聚居地区,满族人口比例占当地总人口的60%以上,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满族学生比例为91.7%。

  为了让满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学校早前就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成立了满族风格舞蹈、剪纸等课外活动小组。但是,在该校校长何志新看来,“传承满族文化的最好方法当然离不开对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学习。 ”

  2009年5月,北镇市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在北镇满族高级中学成立。基地聘请满学专家、辽宁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关嘉禄为特聘教授,为学生讲授满文。

  授课的第一年,学校安排高二的3个文科班约150名学生学习满语,今年,高二的全部文科学生都纳入满语学习中,人数升至300多人。

  关嘉禄告诉记者说,同学们对满文的学习热情和接受程度令他感到惊喜。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这些学生已基本可以用满语来进行简单的交流。杨海娇是一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小姑娘,但她说起满语来十分从容自信、有模有样。

  “总体来说大家学得都不错,在满语测试中,优秀率超过1/3。 ”关嘉禄说。

  这所高中开办满语教学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学生杨超的父亲说:“咱是满族人,学会了满语,必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继承民族的文化。 ”

  满语教学遇瓶颈

  满语教学在北镇满族高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固然可喜,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满语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先前可以说是一点经验都没有,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只能是 “摸着石头过河”式地搞满语授学,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师资少、经费缺等实际问题。

  据了解,从开班讲授满语至今,学校只有关嘉禄教授一人能给学生们上满语课,近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师资紧张的矛盾凸显出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帮助联系满语教师,学校方面也积极行动,希望可以尽快培养出满语教师。经费方面,由于满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只能靠学校自筹。

  “当然,学校面临最大的难题还是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 ”校长何志新说。

  现今,第一批学习满语的学生已经升至高三,然而目前把学习满语的学生作为招生目标的学校极为有限,招生数量少之又少。

  已经念高三的满族女孩贺孟向记者说出了她的梦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继续学习民族语言。 ”

  满语文抢救需靠大众力量

  关嘉禄说:“显然,单靠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扭转满语文濒危局面的,但是我们这样做,至少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对满语、满族文化有些了解。 ”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感到,满语文欲“起死回生”,根本上还是要注重满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学者为主脑、以大众为主体的研究传承体系,整合各方研究力量,培养研究人才,并持之以恒地将这项工作做下去。

  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也在着手面向全社会招录人才,来专门培养“精英式”的满语人才。

  另外,沈阳师范大学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满学研究院,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面向海内外招聘能熟练使用满语交流并在满语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开展满语研究。

  当然,任何一种语言的挽救、发掘和传承都需要有群众基础。现在,网上已自发形成了一些满语文的学习群,这些群以在沈阳和长春居多,他们通过网络探讨学习满语的心得和体会。

  有一位叫段宝成的网友,出于对满语传承的一片热心,从1996年开始上网宣传学习满语。后来他看到北镇满族高中在教授满语,作为北镇人的段宝成很想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事情,就主动和学校联系,希望给家乡的学生上一次满语课。

  相信有了这样一批热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拯救满语之路会出现转机。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2010-09-27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