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代表委员建言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得到保护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17  作者:李寅 王辉

  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有多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指明了方向。

  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参加两会的代表们的共同心愿。

  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民族文化怎样才算是比较好地保留下来呢?

  鄂温克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朝克说,过去,有人提出来,在草原上,蒙古包的特色就是要烧牛粪,让满屋烟雾缭绕。朝克认为,发生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人、政府、专家三方面没有科学配合而导致的。他说:“对于民族文化,不能以保护原来的东西为理由,让其远离现代文明。”

  “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做到既保护好又得到繁荣发展。”朝克说,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来说,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先规划后实施。这就需要文化传承人、政府、专家共同努力,寻找科学的路子。

  朝克认为,在商业化的趋势下,一些地方的民族文化走了样,变了味。在他看来,必须深入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民族文化,同时,不能让这些文化藏在深闺无人识,要让文化发挥其作用,突出其产业化价值,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只要我们尊重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开发和保护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可以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朝克说。

  同样,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什老轨认为,积极、正确地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他举例说,火把节被作为凉山州重要的民族风俗,已介入到有关旅游的各个项目之中。如今,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节日,而是渐渐成为融入到各种节日、各种活动中的民族文化。彝族文化正在以火把节为突破口,开始走向世界。

  当然,并非所有文化都能简单地通过旅游推介来实现传承与发扬。“例如,在很多人眼中,彝族的毕摩就是封建迷信,是要摒弃的。但实际上,毕摩文化中记载着太多彝族的历史文化,要研究彝族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不懂毕摩文化是不够的。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扶持特殊项目,深入研究并发掘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对于其中积极进步的,我们可以发掘利用。”阿什老轨说。

  人的问题是根本

  德昂族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电视台常务副台长杨艳说,她更关注人的问题。“连传承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杨艳直言。

  在北京开会期间,杨艳和驻德宏州的全国人大代表专门抽出时间,去看望在北京上学的30多名德宏州籍学生。目前,德昂族有在读大学生15名,其中有3人在北京。

  留给杨艳印象最深的,是德昂族学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的杨文华,他希望毕业以后回到家乡,做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又担心去了无用武之地。“我告诉他,德宏州现在最缺的就是既懂民族语言又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杨艳说,“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如果不在培养人上下功夫,很多事情都是空谈。”

  为此,杨艳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人才培养的建议”。她认为,培养人才,首要的就是教育,她建议,在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应该迁移到学前教育,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三年级以前实行双语教学,让这些少数民族孩子既能学到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又能熟练掌握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而对于那些考上大学而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国家应该在学费上给予一些减免。“这几年,上海市对口支援我们德昂族,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但是,保护民族文化,让一个民族在发展上有造血功能,关键的还是要培养本民族优秀人才。”杨艳说。

文章来源:《 中国民族报》2010年03月16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