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鄂托克前旗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纪实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1  作者:尉光明
  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采取组织引导与协会带动相结合的方法,满足农牧民日益需求的文化生活。

  鄂托克前旗是个地广人稀,农牧民文化生活十分缺乏的农牧区地区之一,也是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地区。为了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和挖掘整理民族文化以及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该旗组织农牧民成立了马文化产业协会,骆驼产业协会等12个组织,从业人员1000多人,每年在本旗或陕西、宁夏及阿盟、锡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以及伊旗、鄂旗、乌审旗参加各种比赛和祭祀敖包等活动500多次,创收4000多万元,这既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同时还继承和弘扬了传统的民族文化。

  为了解决农牧民生活单调的问题,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有文化的农牧民拿起笔,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旗委、政府还制定了文学艺术创作规划,从而更激发起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的热情。上海庙镇芒哈图嘎查牧民阿日奔科西格爱好小说、散文,并坚持业余写作,旗镇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多次到他家,鼓励他坚持写作,并争取出书。1988年,他创作的散文《故乡情》发表在《赫鲁齐得》第5期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4年10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短篇小说集《逆子》。目前,鄂托克前旗有100多名农牧民在《鄂尔多斯日报》,《阿拉腾甘德尔》和《花的原野》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15部,其中有6位牧民的文艺作品获地、省级奖。上海庙镇芒哈图嘎查牧民阿日奔科西格说,现代农牧民不能整天就是干活,应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积极引导有文艺特长的人且有组织能力的离退休干部和其他人,积极组织民间会弹、拉、唱的艺人成立民间文艺团体。退休干部唐朝格图根据自己喜爱文艺又有文艺特长和组织能力的特点,2005年,组织昂素镇巴彦柴达木嘎查等会弹、拉、唱的牧民,成立了鄂托克前旗第一支民间艺术团。艺术团成立后,先后在敖勒召其镇和昂素镇等地演出10场,观众达6000多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电视台两次录制播放了他们自弹自唱的节目16个。唐朝格图说,我们的民间艺术团是弘扬好来宝,蒙古长调等鄂尔多斯的民间传统艺术,积极引导民间艺人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使之走出家门,进入市场,提高艺术水平,同时,积极辅导民间艺人,使民间艺术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旗民间艺术团体9个,每年在正月十五等节假日,开展各种活动30多次,观众达4万多人次。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积极支持民间艺人开展各种活动。截至目前,农牧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100多次。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上级有关部门和旗级包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给各嘎查村文化室配备了2000至8000多册图书。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委员会主任阿日宾说,给嘎查村文化室配备图书,使人们在开会前和办事时、休闲时能坐在文化室阅读报刊,这既增长了知识,又改变了牧民见面就喝酒等不良习惯,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加快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牧民的收入,鄂托克前旗积极扶持家庭文化旅游业。城川镇大沟湾村农民高玉宝是蒙古族,又是自治区内惟一蒙古族人居住窑洞的人,他在大沟湾景点附近等开展了“农家乐”又包涵了“牧户游”蒙古族风情等特色服务,开展了家庭文化旅游业,每年收入8万多元。目前,鄂托克前旗有“农家乐”和“牧户游”家庭文化旅游业120多家,每年收入1300多万元。据调查分析,这120多家“农家乐”和“牧户游”的开业,使当地农民们就地可销售鱼、羊肉、牛肉、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200多元,同时,弘扬了传统的民族礼仪和民族餐饮业、蒙古长调等。鄂托克前旗政府一名负责人说,这些民间的文化活动,既解决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的单调,又克服了农牧民的不良习气。还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2009-04-08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