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冈志》,告诉你一段牛街的往事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8  作者:北京市民族古籍办供稿


  牛街旧景



牛街旧景



  大凡听说过北京牛街的人,特别是国内外的穆斯林,都希望有机会到牛街看一看,想透过这个并不大的街道,了解这里的回族是如何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他们保持了怎样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又是如何融入到北京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的。也有人想了解一下牛街的过去,看看牛街曾经留下的足迹。那就请你翻开成书于清代雍正初期的牛街地方志——《冈志》,它会告诉你一段老北京牛街的往事。

  历史的记载

  牛街,曾名柳河村、冈上、牛肉胡同、礼拜寺街等,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西南隅,呈南北走向,北起广安门大街,南至南横西街。这条街道的面积仅有1.41平方公里,汇集了回、汉、满、朝鲜、维吾尔、蒙古等23个民族,共有5.4万余人。其中回族有1.2万人,是北京市最大、最集中的回族居住区之一。牛街之名见于史籍,则为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五年的《日下旧闻》。自此至今,沿袭了牛街这一称谓。

  《冈志》详细叙述了康熙年间的事情,内容丰富翔实,文字朴实生动。目录有:图考、星野、建置沿华[革]、疆域、形胜、风俗、寺宇、街巷、人物、儒林、隐逸、名师、灵征、武勇、技巧、烈女、教礼仪[议]、灾异、食物、杂志等。该书作为北京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与发展史的首次记录,开编撰北京街道志及地区回族志之先河,对了解明清之际回族穆斯林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宗教礼仪与习俗,对研究当时北京伊斯兰教的历史、教派、经堂教育及牛街礼拜寺的掌教、建筑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然而,《冈志》曾经一度失传,今存两种均为不完整的手抄本。

  百年后的重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牛街知名人士刘仲泉听说回族乡老古绍宸家存有原牛街礼拜寺的一本《冈志》手抄本,经他联系,由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持介绍信从古家取到了这册《冈志》,亲自抄录了两份,并根据这册抄本,补充、续写了《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一书(简称《冈上志》)。如今,古家存本、刘氏抄本以及刘氏补写的《冈上志》都在文革期间被毁,只有首都图书馆尚保存一份《冈上志》的抄录本。

  1988年春,已故北京史专家张次溪之子张叔文献出了他家秘藏的另一本《冈志》抄本,计57页,用毛笔工楷抄写,上有读者用朱笔圈读过的痕迹,并有批注。纸色黄旧,已残破,张氏自行装裱过。其末页文意未尽,可见这本《冈志》也不是完整的,但比古家藏本要丰富得多。

  老牛街的故事

  在《冈志》中,我们可以知道牛街居民的变迁,“今燕都之回民,多自江南、山东等省份分派来者。”(主要指跟随燕王朱棣自南京等地来北京的回族)“大清兵入阙,驱民出城。居两边者失其所有,遂尽趋冈儿上。迩来时移世易,年久贫富变迁,向之茅舍零星者,今且烟火万家矣。”(清初满族入关,使牛街一带的居民构成发生了变化)

  在《冈志》中,我们可以解读清初牛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牛羊肉行业的繁荣,“西街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无虑数千家,莫不饱食暖衣,仰给于牛羊。”

  在《冈志》中,我们可以感触牛街回族虔诚的信仰和奋斗的精神,“风俗淳朴,教法精严……人皆性刚强而敦礼乐,习武勇而尚义侠……教规率由典则,即小节亦不敢妄有增损。”

  《冈志》告诉了我们老北京牛街太多的往事…… (北京市民族古籍办供稿)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26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