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难以割舍的认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03  作者:刘大先

 
 
 
片名:《勉的世界》(纪录片)片长:30分钟 时间:2005年国家:中国 导演:黄灵平
 
  简介: “勉”是瑶语中“人”的意思,它们是瑶族的一个支系,祖先曾经生活在高山上。大约在500年前,一部分“勉”陆续从中国广西和云南迁徙到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在这些国家,“勉”仍然保持着刀耕火种的游耕部落民族的一切生活特征。上世纪70年代,由于印度支那的战乱,经联合国难民署和美国协商,一些“勉”作为难民被安置到美国。

  1976年4月,20岁的赵有财和他19岁的妻子经过颠沛流离来到美国,从此开始了异国他乡辛苦孤寂的生活。在美国,“勉”在与原居住国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生活。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他们将如何生存?他们固有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还能保持吗?“我们经历太多的苦难,12个姓氏是一家,但我们总是被迫离散,在密林中艰辛地迁徙,哪里才是我们勉的家园?”“勉”人的这首歌鲜明地体现了他们的生存处境和认同的艰难。

  流散海外的“勉”们,由一家一户组成的亲情联络网以及三五亲朋好友组成的友谊网,慢慢牵连累积,促使分离了的海外瑶族群体得到回归,以美国西部海岸为中心,华盛顿、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等州的瑶人形成了一个群体活动圈。在俄勒冈的波特兰,可以看到他们依然保留了瑶族的传统神像、服饰和婚礼仪式。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瑶族文化中心,由师公组织的欢迎仪式上,“勉”人排队在客人手腕上缠上红白两种线绳,这是传统的礼节和祝福。他们还拍摄记录片来记录自己的文化与历史……种种迹象表明,虽然在时间上、地缘上分割了“勉”人们,但割不断的是血缘关系和民族认同感。

  

  简评:全球化时代的族裔流散(Diaspora)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重要议题。流散包括3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变动不居,即主体生存境况的流动和变易;二是空间地域上的迁徙嬗变,即地域与社会身份的分散和破碎;三是文化体验维度上的杂糅并置,即审美标准与趣味的多元混杂。对于这种流动、离散和混杂处境的应对刺激,就会产生身份的焦虑和认同的有意识追求。

  “勉”人流散问题的发展和中国近现代发生的历史断裂、人文脱序、社会有机性流失的过程是相伴相随的。不过,从语言、文字、婚姻、服饰、仪式、信仰等方面看,今天在美国的“勉”的世界中,仍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在西方文化的大氛围中,他们族群的文化受到更深的影响和交融,也面临着在西方社会的自我定位,以及与美利坚其他族群文化的相互调适和调适中文化的再生问题。但美国的“勉”人强烈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愿望,使他们的组织与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社会环境的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勉”人的经济生活方式触动很大,新工作的时效、节奏、利益效应,代替了过去农耕时的季节性和散慢性,使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一贯的小农经营意识,追赶科学发展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勉”人对过去的生活及对祖先故土的眷念,常常在言行和文化缅怀中表露出来。

  族群居住地的变异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笼罩,往往会使其产生意义不确定、立场漂移、人的命运偶然性、非本质化、碎片化等问题。特别在身份上会有漂流感、无根性和混杂性,不过一种对于本族文化的强烈文化认同往往历经波折而难以磨灭。从“勉”人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正是割不断的认同使他们没有成为失序和迷惘的“空心人”,虽然有挣扎和矛盾,但是外黄内洋的“香蕉人”毕竟是少数,并且随着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产生了新型的认同模式。当然,这样的认同能维持多久,还是个未知之数,毕竟任何族群文化都是活的有机体,其盈消长损都与整体的文化上下文不可分离。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2008022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