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外关系史学科将内陆欧亚确立为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既是学科发展规律性的结果,也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历史上复杂的民族关系和交错的语言文化背景,使这一区域直到今天仍是国际问题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各大国角逐利益、展示实力的较量场所。
一、内陆欧亚学发展的历史及主要研究成就
从国际内陆欧亚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对内陆欧亚的研究从一开始便与时政密不可分,19世纪后半叶所形成的“东方学”便是在打着探险的旗号为西方列强殖民化运动东进做前设铺垫的。而我国在清末对西北边疆产生浓厚兴趣并发展为“西北舆地之学”的研究活动,既是对东方学的一种呼应,同时也可视为对殖民列强的有力回应。但是由于这一区域民族、宗教、语言文化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受到当时通讯、交通等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界对这一区域研究的开展只能从局部入手,针对研究对象的多元性而形成不同的研究专题,并开创性地建构了汉学、佛学、伊斯兰学、藏学、突厥学、蒙古学、满—通古斯学、阿尔泰学、伊朗学、中亚学和梵学(印度学)等专门的学科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局部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学科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与国际局势变化的客观趋势相结合,越来越需要从一个全局性的概念来把握和研究内陆欧亚这一整体区域,由此便构成了内陆欧亚学形成的学术背景和政治背景。因此可以说,内陆欧亚学是在突厥学、蒙古学、满-通古斯学、藏学、伊斯兰学、阿尔泰学、伊朗学、中亚学和梵学(印度学)等所谓“东方学”的各专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综观百余年来国际学界内陆欧亚研究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到其主要成就体现为以下几点:(1)开创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构建,前列汉学、佛学、伊斯兰学、藏学、突厥学、蒙古学、满—通古斯学、阿尔泰学、伊朗学、中亚学和梵学(印度学)等各专门学科的兴起,使内陆欧亚的历史文化研究在事实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造就了伯希和、箭内亘、斯坦因等一大批国际性学术大师,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和奠基意义的学术著作,并培养了一大批后继人才,掀起了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高潮;(3)针对内陆欧亚地域的特点,在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历史比较语言法,为学术发展的规范性和学术交流的国际性作出了重大贡献;(4)在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中心和研究网络,带动了对于文献的修复、考古发掘,以及语言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发展。
就国内而言,其主要成就体现在对旧典的考订和校勘、将考古实践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史地考证、域外史料文献的整理和介绍,以及将国外东方学的历史语言比较法与本国西北舆地之学的乾嘉考据学风相结合等几个方面。造就了王国维、陈寅恪、陈垣、冯承钧、张星烺、岑仲勉、方壮猷、韩儒林、邵循正、王静如、冯家昇、翁独健、姚从吾、季羡林等学术大师和巨匠,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和译著,为我国的古代内陆欧亚史研究开创了良好的传统,确立了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并直接启迪了我国当代内陆欧亚学的确立。
二、内陆欧亚学发展的前沿动态、重大问题的研究及凸显出的主要问题
1.内陆欧亚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目前,国外内陆欧亚学研究的形势如火如荼,不仅不断涌现出许多以“内陆欧亚”命名的刊物,而且像哈佛、斯坦福、芝加哥、印第安那、乔治敦、东京、京都等国际著名大学或设有专门的研究中心、系和网站,或设有专门的研究会和基金会,如日本的北海道中央欧亚研究会、中央欧亚学研究会、秋野丰欧亚基金会等。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和日本较为知名的专门研究机构便有26家。
而相较国外而言,国内对这一学科的整体性认识和构建发展的意识则明显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明确提出构建我国自己的内陆欧亚学学科体系和发展模式的国内研究机构只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2005年6月,主持并出版了《内陆欧亚史研究一百年》,并联合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语言与文明系,成功举办了“古代内陆欧亚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5年8月在延吉召开“中外关系史第六届年会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外关系史研讨会”等。相较于国际内陆欧亚学研究和发展的现状而言,这些仅仅是一个起点。我国的内陆欧亚学研究要想在国际学界争得一席之地,迎头赶上,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中心是无法凝聚国内的研究力量的。因此,成立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是国际学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2.内陆欧亚学重大问题的研究及凸显出的主要问题
内陆欧亚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是由于各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事实以及密切的地缘关系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随着局部研究水平的提高,对于历史上内陆欧亚整体性的认识也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反过来促进局部研究的深入开展。概览2003年以来的内陆欧亚区域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于该区域重大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西域专题、高昌专题、昭武九姓专题、粟特专题、回鹘专题、匈奴专题、突厥专题、蒙古专题、东北亚专题、中西交通专题研究、宗教语言文化研究、资料研究专题等几个专题。
三、内陆欧亚学的学术发展趋势
内陆欧亚学由局部研究逐步向整体研究过渡,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又与当前国内、国际的客观形势密切相关。日益高涨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呼声,既要求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同时还强调地域内的协调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内陆欧亚诸国在民主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动荡和曲折,直接对国际和平与区域和平构成严峻的挑战。作为以“和平崛起”自标的内陆欧亚大国而言,中国对于这一区域的和平、稳定,尤其是在各国经济、社会迫切希望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形势下,应当起到推动接触和促进融合的作用。这就要求国内学者在制定研究计划和确定研究课题时,要及时配合国家宏观发展的步调,加强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因此,今后内陆欧亚学的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内陆欧亚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开创新的内陆欧亚史研究理论体系;二是注重中原地区和内陆欧亚的关系研究,并将其有序地纳入古代中国史的研究体系;三是注重中原地区与早期地中海文明的关系研究;四是加强对古代东欧、中欧以及南亚与内陆欧亚的关系研究;五是注重跨学科或跨地域研究以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六是注重基本文献史料的研究;七是加大对古代内陆欧亚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总体而言,加大对古代活动于内陆欧亚这一广泛区域的诸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涉史的研究力度,不仅是实现当今该地区各国共赢的历史基础,而且也符合目前国际形势发展的实际利益。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