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答记者问
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一些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经济建设的任务比较重,如何协调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丹珠昂奔:感谢记者朋友关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所要慎重对待和切实考虑的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是要深刻地认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本质关系。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叫做“发展是硬道理”。我想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是社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
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假如经济发展得好,可以给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但是文化发展得好,同样也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所以,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在民族地区,这两者的发展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第二,我们要深刻地把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呢?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谈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经济比较落后这是个事实,很多民族地区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从文化上看,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很多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假如我们充分地利用这个优势资源,使得它发展起来,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可以成为支柱产业,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利用和操作。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云南的丽江、四川的九寨沟,通过以文化为基础,大力地推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对这些成效该怎么看?我认为这种做法投入相对地少,效益却很大,前景非常广阔,既保护了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又保护或者说发展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因此,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可以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假如我们通过这种做法将经济和文化推动起来,很有可能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全面,而且更扎实。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两点认识,供你们参考。谢谢。
海峡之声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一些变化,而且相对来说,一些民族文化可能也会出现消失的情况,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的?
第二个问题,海峡两岸在共同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国家民委在推动这件事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丹珠昂奔:很高兴回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文化的变化、文化的消亡,我们从整个的世界潮流看,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不是中国社会单独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现在这些语言在大幅度减少,有五六百种语言现在只剩下很少的一些人在讲,可以说濒临灭亡。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来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自然界有生态的多样性问题,有生态保护的问题;从文化看,也有多样性问题,多种多样的文化,有利于我们人类的发展。
胡锦涛同志今年在耶鲁大学的一段讲话中说:“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都是这座殿堂的瑰宝。”所以,我们对文化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来保护、发展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可以说,现在中国社会对于文化的重视,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感觉是最好的时期。我相信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不但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另外,这位女士提到海峡两岸同宗同源,文化上联系非常紧密。假如朋友们看了今年的文艺会演的话,大家可以看到,今年的文艺会演中,港、澳、台共同组织了一场演出,这些节目充分地体现了港、澳、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的民族文化,首都的观众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京报记者:关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有没有具体的规划?比如说投入多少资金?哪些文物需要做抢修和维护?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名录制定上会不会有更新?
丹珠昂奔:“十一五”期间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从整体上看力度非常大。一个是已经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的规划纲要,其中列举了多项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事项。比如说少数民族古籍目录提要,这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以民族文字为基础的新闻出版,这又是一部分重点扶持的。还有对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
第二,国家民委也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列举了很多发展的项目。
第三,我们给记者朋友散发的材料之二中,介绍了好多情况,包括村村通、西新工程、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等等,其中有很多具体的材料,希望大家可以看看。既涉及到经济的问题、投入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规划的问题。我在这里可以负责任地讲,民族民间文化,未来在“十一五”期间在投入上会加大,在工作的力度上会加大,在保护发展上也将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新华社记者: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将出现消亡的趋势,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丹珠昂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这是世界共同遇到的问题,中国的各民族也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这是从总体上看。但是,我想再进一步说一说和这个相关联的问题。一个就是存在着有些文化逐步模糊、属性不确定,有些文化甚至受到损害或者消亡的情况,这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保护和发展,我想提几条意见。
大家知道,大文化的概念下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很难用一句话对它有一个定性的说法,因此第一个问题是,对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还是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为什么这样讲呢?同样是保护,比如说物质文化层面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就是保护的问题。怎么发展?大家会提这样的问题。
但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大家知道,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或者叫内核是哲学,就是哲学和观念层面的文化我们怎么去对待?我想对这个问题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保护才能巩固这个基础,只有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保持文化的活力,达到更有效的保护。
因此,在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上,只有次序的不同,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但是,因为保护的提出恰好与我们当前所谈到的有些文化正在消亡的特殊环境有关系,因此在目前条件下,应该说保护是第一位的,因为保护要解决“有”的问题,先要“有东西”,才能保护,没有就无法保护。但是文化保护的问题相对解决以后,就要考虑发展的问题,一种文化封闭或者不发展、不使用,就会逐步僵化,同时也是一种破坏。
由于这个问题我感觉比较重要,我再说两句。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保护要找准对象,既要考虑被保护的对象,同时也要考虑保护的依靠对象。保护的对象是什么呢?是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依靠对象是谁呢?广大的民族群众。
第三,把握关键。这个关键我自己感觉一个是文化自觉,真正认识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二是要增加投入。现在,文化保护上的投入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三是要采取有效、有利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们注意到国际上有人认为中国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采取对少数民族文化实行同化的政策,限制文化发展。请问您对此有何评价?
丹珠昂奔: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叫做民族理论,中国有一个很好的政策叫做民族政策,这个理论和政策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团结、互助的基础上的。至于说文化同化,我认为在我们的政策里不是文化同化的问题,而是文化发展的问题。因为有这样几点,朋友们可以看一看,我们对于民族的文化是保护的政策,这个政策是有法律依据的。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比如说我们去年通过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都有条文专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作了规定,而不是对同化作了规定。
《宪法》是根本大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这些法律充分地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政策,而且很明确要禁止民族歧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支持少数民族发展各具特色的本民族的文化。各个民族有发展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有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第二,有特殊的政策措施来保护和发展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刚才我已经谈到这个问题,建立机构,实行文化保护的工程,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等等。可能有些朋友们看了这一届的文艺会演,文艺会演本身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音乐,不管是声乐也好,器乐也好,有很多原生态的作品。戏剧也是这样,有很多对民族的文化,对民族的生活进行了充分的反映。舞蹈也是这样,比如说像内蒙古的呼麦,有喉音的长短,可以同时发两个声音,有些好的有四个,还有像胡笳。呼麦流传了400年,内蒙古的朋友们到蒙古国专门去学,为了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专门去学,拿过来,重新在首都的舞台上演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所以,这位记者朋友谈到的问题,我可以告诉那些持有“文化同化”观点的人这样一句话,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可以回应一句话,针对这个文艺会演,可以说“兼看则明,偏看则暗”。在北京可以看一看我们的文艺会演,一目了然,就可以知道我们是不是在搞文化同化的政策。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刚才您已经讲到了,资金投入方面,您有没有具体的数字可以提供?比如说在“十五”期间,我们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投入多少?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增加多少?
第二个问题,您是不是担心随着大规模经济的开发,比如说在云南、四川的大规模水电项目中出现了移民的问题,以及青藏铁路的开通,会对当地原生态的比较优秀的文化产生负面的冲击,怎么来应对这种负面的影响?另外,您刚才也提到丽江和九寨沟,您是否觉得这种开发的模式可以被复制到其他的民族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
丹珠昂奔:第一个问题,经济投入的具体数字,因为这涉及到很多的项目,有国家的、有民委的、有广电部的、有文化部的,还要统计一下。
第二个问题,青藏铁路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问题,这个问题和我前面讲到的问题也有联系。因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保护,的确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很多国家遇到的很大的难题也就是这个问题。
很多朋友也在讲保护,这里同样存在理念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保护绝对化或者叫非人性化,什么意思呢?有些国家把某些人封闭起来,让他们过着原始的生活,原封不动。这样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呢?人类都是一样的,每个民族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文化的继承要考虑到发展,根本的含义也在这里,就是说要保护同时也要发展。假如就因为某一个民族有特殊的文化,让它与世隔绝起来,这的确是保持了原生态,但也是非人性的,至少我不同意这么做。
深圳电视台记者:深圳市作为一个窗口城市,对于这样一个地区来推进和发展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您有什么样的期望?另外,我们知道深圳市最早办民族文化村,您怎样评价它目前所做的一些工作?
丹珠昂奔: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是刚刚遇到,但是非常感兴趣。深圳是改革开放以来受人瞩目的一个城市。据我了解,现在深圳少数民族的比例也不小。很多的民族在深圳工作,这就有一个民族问题,所以我想在深圳推介民族文化非常必要。因为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要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我们就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对某一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思考。
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加上汉族,一共56个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民族和谐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56个民族的和谐,没有56个民族的和谐,中国社会的和谐是谈不上的,我想这是个基础。
56个民族的和谐是以文化的和谐为基础的。大家知道,我们把文化当做灵魂也好、精神也好,但是有一条很重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政治层面的、经济层面的等等。但是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是最本质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假如我们的心灵是通的,那么我们的和谐就有基础,我们就会实现和谐。所以,在深圳推介民族文化大有必要,因为今年我们也要开城市民族工作会议,我想这个话题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
(本报见习记者 钱丽花 整理)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