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朝戈金:多元文化不会削弱社会团结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1  作者:朝戈金
  内容辑要: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觉醒的大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群希望和要求他们的文化得到认可和尊重。这种文化诉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呈现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态势。中国也是文化多样性十分鲜明的国家,同样需要在文化政策制定、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

  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全球超过200个国家里有6000种语言和超过5000个族群。由此,近年来,文化多样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热切关心的“优先事项”。

  在2001年出版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曾对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这样的描述:“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当前,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觉醒的大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群希望和要求他们的文化得到认可和尊重。这种文化诉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呈现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态势。中国也是文化多样性十分鲜明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而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即便从学理上接受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但在具体制定文化政策的时候也会面对相当复杂的层面。从历史上看,各国的做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同化。试图建构单一的居于统制地位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这必定会导致损害文化自主权,这些做法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还会导致紧张的局面。而且从长时段考察代价巨大,后患不绝。

  二是多元化。尊重和认可多元化,这对推进社会公正,尊重文化权力起到积极作用,进而推动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到目前为止,在国际社会对多元文化和文化遗产思考中,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强调文化是人类这个物种所“共享”的,不特别强调文化所谓“原产地”和“本真性”特征。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第二,考察“文化多样性”在不同国度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因为许多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国民构成等方面彼此差异很大。环境不同,推行多元文化的政策,做法自然不同。这正是国际社会和学界这些年没有寻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和推行某种文化多样性的“范式”或“样板”的原因。

  第三,讲差异性也讲统一性。因为差异可能是由时代、民族和文化传统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生态环境造成的。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具有强烈统一性特征,讲同也讲异才符合辩证法。

  回到中国问题上,中国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宏伟壮丽景观。所以,对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是我们文化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些人质疑民族政策,认为强调民族特点可能会导致族群间的疏离感,削弱社会团结。但笔者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引用200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度报告中的话来说,“鼓励多样性并不排斥忠诚和国家统一”、“多样性并不是剧烈冲突的根源”、“鼓励文化自主权并不是传统主义对人权的排斥和拒绝”、“多样性并不妨碍人类增长和人类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10-12-4 10:21:2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