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尹虎彬]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与国家文化建设”暑期培训学校开幕式上的致词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11  作者:尹虎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各位同学, 大家好!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新疆大学相关部门和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2年“中国民俗学研究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暑期学校,今天在这里举行开班典礼,对此,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的委托,代表主办者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向本次活动的东道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及各位同仁,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担负暑期学校教学任务的教员,表示崇高的敬意,预祝本次暑期班圆满顺利、硕果累累!

  此时此刻,回到母校的教室里,心情格外激动。回想起1981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在钟敬文先生的带领下,在改革开放后,首次举办全国民俗学高级培训班, 回想起1996年9月中旬举办的“国际民俗学高级研讨班”,我感到这次暑期学校的意义是历史性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协同兄弟院校举办的三次重要的民俗学高级研讨活动,每一次都是对过去若干年民俗学发展的学术总结, 也成为此后民俗学发展的奠基礼。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今天正在经历深刻的世界历史变革, 正处在学科发展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今天中国民俗学取得的成就,她经历的兴盛和繁荣,其中的重要贡献来自于我们敬爱的学术前辈。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者钟敬文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了。我们今天以这样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正是对这位大师的最好的纪念。他生前提出的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他所倡导的民俗学多学科研究方法,他所培养的一大批由各个民族组成的民俗学学科骨干队伍, 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本次研讨活动体现了国际化的视野,体现了中央与边疆民族地区相互协作的五湖四海精神,体现了民俗学与邻近学科的相互交融。这是以钟敬文为代表的前辈愿意看到的景象,也是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国民俗学应有的气魄。

  今天, 回溯历史,令人浮想联翩, 我们好像又见到钟敬文先生,见到季羡林先生、费孝通先生,以及与马学良先生和白寿彝先生,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却常常走到一起。让我们重温大师的教诲,回归主流学术,维护学术尊严。这些也正是为了面对民俗学的现实危机,民俗学只有敢于面对现实危机,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今天的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的民俗学,是多学科参与研究的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古典学和东方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这些多学科或者不同领域的学术传统,会推动民俗学的发展, 会改变民俗学的面貌。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来自东瀛和欧美的同道,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学科的源头活水,因此,民俗学的未来还是相当乐观的。

  让这种乐观和激情洋溢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的研讨活动生动活泼,让年轻的学子放飞梦想!

  谢谢各位!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