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人们在谈话当中免不了关心起我们的民俗文化。这也许是现代人思想上的一大特点,越是远离了什么就越是要大加回味。有一个话题就是,“现在过年怎么没有那么多年味了”?这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
先说说春节在我们整个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吧。我对于春节或者说“过年”,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当然是学了民俗学,又用民俗学的方法到一些地方作调查的缘故。不管所要研究的题目是什么,也不管到什么地方,我总要了解当地过年的习俗。比如有一次在上海的松江区农村,注意到当地人在为儿女结亲成家时,十分重视嫁妆的数量。其实,不仅在松江,而是在长江三角洲的农村,婚俗上差不多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嫁妆的金钱所值是彩礼的5倍左右。那么,女方的一家不是太吃亏了吗?为解决这个疑问,所询问的许多情况当中就包括有拜年的习俗。我注意到,当地在正月初二,成家的男人要同妻子、孩子一起前往岳父岳母家拜年。但是反过来,妻子娘家的兄弟,当地称为“娘舅”的一辈,却没有在正月回拜的礼节,这种情况和别的地方差不多。不过,娘舅在接待姐夫一家时,必定要对幼小的外甥进行一番盘问和教训,说轻说重都没有关系,这倒是比较特殊的现象。我将这拜年习俗中的细节与其它许多事实联系起来给予思考,大致发现,在姻亲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娘家的嫁妆,具有获得日后权力的重要象征意义。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要认识我们民俗文化的种种奥妙,或者说要真正理解祖辈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过年”永远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讨论话题。
年复一年的春节,是民俗文化得以集中展示的日子,也因为各种隆重仪式的举行,而成为我们追忆历史、颂扬民族精神的庄严时刻。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特别设置了这个全民族的节日,史称“蜡祭”,也就是在十二月的一天,据说是在“腊八”前后,君王和百姓一致地举行酬谢“百神”的仪式。到汉唐时代,蜡祭的活动仍十分隆重,要持续七八天,有人考证,这还是当时礼制上唯一可以杀猪宰羊来敬献神灵祖先的日期。春节的另一个来源是古代历法上规定的“元日”,所谓“四时之首”。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录民间元日的风俗,如:不论长幼,均正衣冠,按亲友的秩序互相拜贺,食饮强身健体的补品等。逐渐,元日这一天成为了民间“过年”的正日子,但是在它前后数日中,所有神圣的仪式以及亲友之间加强交际的习俗,都烘托了节日庄重而又喜庆的气氛。这就渐渐形成了人们重视过年的传统,也就是我们所关心的“年味”。进入到20世纪以后,中国的农耕社会发生了比较剧烈的变动,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城乡生活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基层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大部分没有脱离传统的性质,诸如对于家族、姻亲、邻里等关系的重视。所以,以农历为根据的春节,并没有很快失去它的社会文化基础,“年味”的失落也就没有那么迅速。近20几年来的情况却有很大不同,我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就人际关系来说,城市中越来越重视个人间的实际交往,特别是年轻一辈对亲属与邻里的关怀有所淡化,所以“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就异常地感人。春节为我们提供了弥补遗憾的机会,因为那浓浓的亲情和归家的感觉本是对“年味”最重要的体验。可是,今天谁敢保证这种体验还像以往那样深刻呢。呼唤“年味”的回归,正反映出人们在这方面的忧虑。虽然新的社会秩序最终会给春节带来新的意蕴,但从不忘历史与加深民族认同感的角度来讲,原有的意蕴还是需要给予保留,是不可以消失殆尽的。
以往的过年,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周围的景象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从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门神、福字、年画、窗花,悬挂的“挂钱儿”、灯笼,到街面和庙市上摆放的各式各样的年货;从小孩子穿上整洁的衣服,满街乱跑放鞭炮,到成年人的舞狮耍龙,夜晚的礼花、戏曲表演等,都营造着欢乐的节日气氛。这中间,饱含着人们期盼幸福的心理,也表达着集体团结向上的精神。所有这些,不仅是平日里难以见到的,而且与平日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可是现在,反差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似乎在每一天都可以看见熙熙攘攘、五彩缤纷的景象,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和社会交往的活跃造成的。节日和平常日子的消费已没有太大的区别,人们满足地说,“现在天天像是过年”。可真到了过年,却又感觉到太平淡太乏味了。其实,过年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消费的满足和热闹的氛围,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这是指琳琅满目的节日装饰、特殊食品、礼节行为、吉祥用语等。由于这些符号的提供,就使得人们在春节期间,能够耳濡目染地重温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感受民族的精神。从这一点来说,尽可能地保留一些传统过年的习俗也是十分必要的。我非常理解人们对“年味”变淡的忧虑心情,但体会更深的,却是觉得今天的人们,对于自己传统节日风俗往往缺乏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好,相信大家都会为过好一个春节而在做出合理的选择,也一定会享受到春节的乐趣。
责编:邢立双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