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55个少数民族中,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低于30万人,他们被称作人口较少民族,这些民族共有28个。保护和传承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对于保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关系到国家兴边富民、文化固边、文化扶贫、生态文明保护等决策的实施,关系到各民族和谐相处、繁荣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意义重大。
但是,当前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容乐观,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人口总数较少,文化体量较小,环境相对封闭,文化传播势能不强;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剧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文化传承方式单一脆弱。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存续基础较差,传承能力比较弱,文化自我修复能力薄弱,有的文化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所以要根据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结构和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口头传统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民族鲜活的现实生活
口头传统及承载它的各种艺术形态,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钥匙,同时也是展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窗口。
口头传统是通过口头世代相传的文化资料和传统。这些信息和证言是通过在讲演和歌曲当中的词语传承的,多以民间故事、谚语、民谣、歌曲或吟诵等形态出现。以此方法,一个社群可在没有书写系统的情况下将口述历史、口头文学、口头法和其他知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它们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各民族鲜活的现实生活。这些口头传统是人口较少民族知识和记忆的总合,是其文化的载体。
口头传统主要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尤其是代际传承,这种客观实际决定了传承人的重要性。而从事口头传统实践的人,在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人群里,也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他们往往是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受人尊敬的老者,比如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别的非遗传承人、著名的民歌手、曲艺表演艺术家,或者是民间的艺人,所以口头传统实际上掌握在这个民族的人民共同体中。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民族政策层面、传统文化保护层面、学术层面等都开展了与口头传统相关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记录的形式和文献产生的方式上,这些影像资料大多是学者进行田野调查时拍摄的,比较注重资料性和学术性,不重视拍摄技法和表现形式,因而在艺术性上较为欠缺,缺乏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性,因而传承功能体现不足。
在一个原生态的文化空间里,口头传统一定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态,比如以讲唱或者表演的方式存在,所以一旦抓住了它的艺术性,口头传统就强化了观赏价值和传播价值。口头传统的艺术形态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音乐、曲艺、戏剧等方面,这种艺术性拉近了文化主体与受众的距离,使人愿意去关注和欣赏。
典藏工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展现其艺术价值
鉴于上述口头传统在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建议通过典藏的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系统地进行记录与保存。典藏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展现其艺术价值。这项工作的核心是把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进行高质量的资源建设、保存和成果转化,前期进行调研和高质量采录,中期进行翻译、阐述和诠释,后期进行展演、传播和推广。
建议国家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保护工作给予特别的关注,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首先,对于符合非遗申报条件的项目和相关的传承人,相应地提高其入选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名录和传承人名录中所占的比例。做好人口较少民族非遗项目和高龄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的抢救、认定和培养力度。
其次,建立专门的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项目组。由国家级的文献保存部门如国家图书馆统筹,并与非遗主管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合作,成立工作组,邀请民族学、民间文学、非遗学等专家,进入一线走访,寻找各民族口头传统的重要传承者和表演艺术家。将传承者们邀请进摄影棚、录音室,采取专业的、艺术性的影音采录方式和制作理念,将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录制下来,形成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特色文献。这些文献将被妥善永久保存,逐步进行翻译、阐述和诠释,并将通过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面向公众的服务与传播。
同时,进行人口较少民族表演艺术的演出、展示。借由典藏工作的开展,将受邀进行录制工作的传承者和艺术家们组织起来,以一个或几个民族的内容为主题,进行专场、系列、巡回演出。
最后,建立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的跨媒体传播机制。通过专业的文化传播机构,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并通过相关媒体机构进行传播和推广。形成集“典藏-保存-服务-演出-推广”于一体的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体系。以典藏的资源为抓手,对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采用讲座、展览、纪录片等方式,配合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的平台,整体传播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
(茸芭莘那 全国政协委员、普米族青年歌唱家)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