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艺是表现我国历史与传承、性格与形象、理念与价值的重要符码和载体。探索少数民族文艺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软实力、弘扬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加强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融合性 坚持多元传播
为了有效传播中国的自然风貌与人文价值,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跨文化传播要注重自然性与人文性的交融。既要通过自然文化符码充分展示中国的地理特征、自然风光,凸显中国的地大物博、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性,又要通过人文文化符码有效展现中国的文化特征、人文风情,阐明中国的包容性、内敛性、创造性,并将自然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展现中国“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特性。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跨文化传播,要注重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一方面,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文艺作品和文艺样式;另一方面,要为经典民族文艺作品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具体而言,既要通过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展现中国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进程,表现中国的变迁与传承,凸显传统中国的魅力与价值,亦要通过少数民族文艺展现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辉煌成就,表现中国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景观,凸显现代中国的新面孔、新魅力与新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跨文化传播不是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而是多维度、多层级、有机的传播与交流。要注重不同类型少数民族文艺的合理调用、合理搭配、合理承接,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内涵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在表形、表意、表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立体的中国,提升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避免文化认知障碍、文化认知梗阻等“文化折扣”。
探索整合性 强化主导传播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国家,既有共同的风貌、文化与习俗,亦有差异化的地方风貌、地域文化和民族习俗。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跨文化传播应注重地方性和国家性的结合:既要有能够表征国家整体特征的艺术样式和文艺作品,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多民族国家之共性、普遍性予以展现,彰显家国情怀、民族威望、复兴大业等宏观意旨,亦要有表征地方性特色的艺术样式和文艺作品,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差异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方言、民族习俗等微观内容予以展现,彰显多民族国家的包容性与丰富性。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数量巨大、类型多样、资源丰富,要处理好代表性文艺作品与普泛性文化现象、文化传统、文化理念的关系,尽量通过个体化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展现更为宏观的、具有普泛联系的文化序列。既要善于运用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来勾勒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情感、阐明中国愿景,亦要善于打造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体系,增强典型少数民族文艺样式和作品的辨识度、认知度、认同度。
少数民族文艺是中国物质与精神内核的重要外显形式,要注重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交融。既要善于运用物质性文化符号展演中国的独特风貌和丰饶物产,宣传中国的物质文明,又要善于运用精神性文化符号承载中国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尺度,发扬中国的精神文明。同时,有效地将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转化为自我体认、自我标出的符码体系,重视思想文化资源的开掘,强调精神和价值的传播,博得更普遍的认知和认同。
深耕内涵性 创新价值传播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跨文化传播,尤其要注重内涵的深耕,将中国观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等纳入文艺作品创作之中,不仅注重提升少数民族文艺的辨识度,而且注重提升其认同度、感染性和影响力。
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艺跨文化传播的主题、时间、空间、事件、话语场域等,选择具有契合性和表现力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空间,同时注重被选择少数民族文艺本身的背景还原,使其在适当的“情境”中得以展现,彰显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内涵、历史渊源等,提升海外公众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梳理和整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构建表现不同文化主题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聚合链”,探索一种有效的系统化表达机制,建构更为广阔的相通型意义空间,克服地理距离、民族特性、文化心理等异质性问题带来的认知障碍、接受障碍,使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叙事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不是简单的、抽象的,而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样式。增强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设计感、创意性,既包括内容上的更新,也包含形式上的创新,还有时尚元素、域外文化元素的融入,才能满足海外公众求新求异的心理,丰富他们的异域文化体验。
增强持续性 探索长效传播
注重中国少数民族文艺跨文化传播的持续性、接驳性,超越时间、空间、主题等的限制,延伸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品牌价值、商业价值,探索长效发展机制。集中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辨识度、认知度、认同度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在此基础上打造品牌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作品体系,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数据库,不断对其进行补充、更新和替换,以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资源。
在公益性展示、演出活动的基础上,开掘相关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商业价值,针对跨文化传播活动设计、生产、营销相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包括艺术品、日用品、礼品等等,同时结合相关的商业推广活动,刺激海外公众对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兴趣及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消费欲望,让受欢迎的商品携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符号进入海外公众的日常生活,力争宣传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开掘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延展效益,不仅注重时间上的延伸性,使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传播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具有连续性、相关性、互释性,而且注重在空间上的延伸性,使针对不同地区展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传播具有勾连性、互文性、辅成性。
提升互动性 力推交互传播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跨文化传播不仅要注重展示性,充分开掘其观赏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更要增强互动性,激发海外公众对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认知热情、认同体验。在跨文化传播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自我展示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相关文艺展示相结合,在有效的对接、组构、碰撞和融合中,增强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吸引力和阐释力,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接合、沟通和交流。
一方面,既要注重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作品之推出,又要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诉求差异,有效选择具有沟通性、亲和力和认知基础的作品进行展演,促进海外公众对我国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既要有代表高雅文化、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作品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基础,保障中国文化精髓能够广泛传播、获得认知和认同;又要将时尚元素、流行元素、异域元素融入少数民族文艺的跨文化传播中,培养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忠实粉丝,创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时尚,引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潮流。
(本文系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问题与对策”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困境与破解策略研究”(17AKS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